【疑病症】患者出现两极行为︰疯狂睇医生或拒绝接收病症资讯
这是一个“健康主义”和大病小病当道的时代,各种型态的焦虑症营运而生,健康焦虑症成为都市一种典型焦虑症,即“疑病症”(hypochondria)。
香港健康情绪中心2010年数据显示,10.9%本港成年人有过疑病行为,经常担心自己患上大病,甚至做完身体检查,医生说无事,你仍然思疑自己有病,不断寻医,越寻越焦虑,不断上网为求证实自己真的有病,结果造成生活困扰。临床心理学家及艺术治疗师黄晓红博士指,如这种疑病行为超过六个月,影响情绪、工作和社交,即有“疑病症”。情绪甚至严重影响生理,如血压飙升到好高、甲状腺过度活跃和低血糖。
疑病症的几种恐惧形式
你以为疑病起源于人怕痛、怕死和怕病?但根据黄博士的临床经验,疑病不是简单地出自对死亡对病痛的恐惧,不少出自童年经验、自我认同或对将来对家人的担忧等,令恐惧无限上纲,中年四十五岁以上的发病率最高。
“有位男士,典型成功人士,白手兴家,事业有成。有次搬重物扭伤腰,他由那天开始怀疑自己有事,不只条腰有事,觉得全身都有事。后来他检查身体,医生告知他没有问题,但他仍然非常担心,甚至担心到失眠,白天没精神工作,惊到手心出汗,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生活。后来透过心理治疗入手,发现原来他接受不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大不如前。”黄博士指出,女士有疑病行为比男士高出一倍,她遇过不少女士求诊个案。“有个个案,有位女士的母亲四十多岁患癌去世,她带著阴影,当自己去到母亲病逝的年纪开始担心身体,怀疑患病,觉得心口作痛。看医生,已诊断没有事,她落楼一刻轻松一会,一回到家就开始认为医生诊症错误,继而不断找另外的医生,焦虑不断膨胀。”
焦虑越发越大,无限上纲到令患者担心未来生活。如果自己真的有病,身边人如何是好?反而引致更大的不安。“有位女士怀疑自己眼睛有事,可能盲,她不断找社福机构的资料,担心自己一盲,照顾不到父母,照顾不到女儿,不知如何是好,即使医生已告诉她没有问题。一个怀疑引申出这么多对未来的担忧,恐惧一发不可收拾。”
另外,疑病症可能引致另一种极端的行为,是“不断睇医生”另一个相反版本。明明担心自己患心脏病,当电视一出现心脏病相关资讯,便立即转台,逃避,不想知道,内心的不安非常强烈,却收在心里不愿意寻找帮忙,这有机会变成抑郁症。
治疗方向:明白发病起源 接纳自己
“千万不要叫对方‘唔好咁谂,唔好去睇医生。’结果对方一边睇更多医生,一边自责,反而更焦虑。我们潜意识不会接受“唔好”,一些劝说反而帮不到对方。不如跟他说,如果真的有需要,是可以去睇医生,让对方接纳那个不断疑病的自己,一被接纳,焦虑降低,理性才可能出现。你这样讲,他反而不睇医生了。”黄博士以一套“叙事绘画治疗法”,请患者透过绘画中的叙事,明白问题根源,过去某段经历是否也影响了自己呢?忧虑患病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担忧?了解问题所在,知道源头,才容易接纳自己,减少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