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 西方摄影师镜头下的香港
马格兰图片社(Magnum Photos)成立于1947年,为了忠实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像纪实而成立,是世界知名的摄影经纪公司。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举办的《影.亚洲》,展出马格兰图片社旗下两位著名新闻摄影师Brian Brake和Steve McCurry的作品。两人均在中国、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留下不少脚毛,亦分别在60年代和80年代来过香港。香港这座城市,在两位西方摄影师镜头下究竟展现出怎样的一面?
Brian Brake亦真亦假的摆拍风格
已于1988年逝世的Brian Brake是一名新西兰摄影师,以拍摄国际新闻及新西兰风貌文化闻名。Brake于1955年加入马格兰图片社,并于1957年间曾在中国拍摄共产党统治下的社会转变,是当时唯一获准入境拍摄十周年国庆的的西方摄影师。他在印度拍摄的著名“季风”(Monsoon),捕捉了年轻的印度女孩在炎炎夏日下感受季雨的喜悦之情。其实,照片混合了真实与摆拍的部份,Brake请助手在旁洒水营造假雨,而他那绘画式、结合真实与建构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同场展出的Steve McCurry走上摄影路,部分是受Brake的影响。Steve说,他第一次看到Brake的作品,正是在发表于《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的《季风》,“就像跟着他上路似的,那些雨点、那里的文化、戏剧张力,如此不可思议,让我着了迷。”
Brian Brake于1963年在香港拍下当红电影监制邵逸夫的肖像,作品再次展现真实与建构的摄影风格,不单拍摄了邵逸夫的面孔,还刻意安排饰演“武则天”的李丽华站在前方,又打了红红录录的舞台灯光,而“武则天”穿戴传统戏曲的头饰,展现了西方眼中的传统东方美学。
Steve McCurry在难民营拍下著名作品
1950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出生的Steve McCurry,拥有三十多年新闻摄影经验,已六十六岁仍未言退休。过去,他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包括罗伯特卡帕金奖(Robert Capa Gold Medal)、国家新闻摄影师奖(National Press Photographers Award),以及四次荷赛奖(World Press Photo Contest)一等奖。他曾经换上巴基斯坦的传统服饰,与穆斯林圣战游击队为伍,勇闯被苏联入侵的阿富汗。1984年,他拍下《阿富汗女孩》(Afghan Girl),成为《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相中阿富汗女孩的录色眼睛直望观众,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的阿富汗难民照片。 “阿富汗女孩”叫莎巴特·古拉(Sharbat Gula),当时只有12岁。苏联于 1984年轰炸阿富汗时,古拉被安置于巴基斯坦的纳西尔巴格难民营。她的村庄受苏联军事直升机的攻打,父母被杀害,因此与兄弟姐妹、祖母逃到邻国巴基斯坦的纳西尔巴格难民营,而Steve McCurry便在该难民营拍下她的肖像。
在行走中寻找故事
除了拍摄战争照片外,Steve McCurry亦经常旅游,他认为到各地旅游是开创新的经历,能令让他保持好奇心。“旅行就是如何去发现、学习继而获得体验,你必须保持相当的好奇心,要真诚渴望去细看每一个地方的文化;旅行可以是从你的家去到任何一个城市,是一段要‘看’的经历,可以是看到新的风貌、碰见新的人。”
他于1985年来到香港,被五颜六色的霓虹招牌深深吸引,于是决定拍摄满布霓虹招牌的街道,拍下西装骨骨的司机在经典名车前休息的一刻。Steve对香港小人物亦情有独钟。2014年,他在九龙公园拍摄一名专心阅读英文小说的老伯伯,老伯的身后是英军雕像,表现出香港中西合璧的殖民地文化特色。Steve 笑说:“我通常到不同地方旅游,至少待上几个星期。我喜欢拿着相机在街上不断行走和拍摄,这样行走给我获得故事的灵感,然后才开展一个纪实形式的照片故事。”
《影.亚洲》日期:即日至2017年1月7日地址:亚洲协会香港中心麦礼贤夫人艺术馆(金钟正义道9号)费用: 成人,HK$30;长者或残疾人士,HK$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