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摄影节】三个摄影师三种角度 以另类合照诠释家的构成

撰文: 何阿岚 潘浩欣
出版:更新:

当一所房子的用途,纯粹是每晚回去睡觉,那只是House (屋);当你视之为遮风挡雨的归宿,这便是Home (家)。与你一屋簷下的,是家人。家庭的形成,最初是因为血缘,但自古以来,就算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也不代表家庭成员之间必然相亲相爱,到了现代社会,家庭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并不一定以血缘关系建立和维系。今年香港国际摄影节其中一个主题为“家庭”,在这个显浅又复杂的主题下各自诠释,他们如何看“家”,如何看“家人”?摄影:香港国际摄影节、受访者提供

左起:朱氏家族肖像3号(弟弟与我)、朱氏家族肖像1号(父亲与我)、朱氏家族肖像2号(母亲与我)

家人的血缘 重叠的面孔

中学时代听过不少女同学说,和女伴一起上学、玩乐好一段日子后,连月经也会差不多时间到来;又有说一对夫妻结伴日久,相貌也会变得渐渐相似,也就是俗称的“夫妻相”(听说人和宠物相处久了也会如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带着些微妙而神秘的感觉,影响了生命中种种不可知的事,从生活到性格,人需要他人来确立自己的身分和独立性。没有血缘的人如是,更何况是在同一个家里生活的兄弟姐妹和父母?

摄影师朱德华过去有不少作品都是以自身作为媒介,今次在香港国际摄影节展出的作品,也同样从自身出发。“也曾想到拍摄其他家庭,但最后都从自己的家庭出发,因为家庭是一种很私人的关系,影响了我人生太多。”朱德华交出总共7件作品,各由两张相片组合而成,包括父母、妻子,还有两位弟弟与他们的妻子,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半身照会印在透明胶片上,再加上摄影师的半身照重叠在一起,背后再加上一个灯泡,在透明胶片上形成两张重叠的面孔。和其他家庭照不一样的地方是,每张相内的面孔都非常平静,没有情感起伏。将两张相重叠,也可以看出父亲和弟弟的面孔可能与摄影师特别贴近,但同时也突出每张面孔的特征,譬如母亲面部轮廓比摄影师较大一点,但鼻子又十分相似。在每张面孔上,总找到相似也不相似之处,正是这些面孔组成了一个家庭。

朱德华

摄影家、艺术家,1993年开设朱德华摄影工作室至今,从事艺术创作及商业企划;2005年创立摄影组织pH5摄影连动,致力推动香港艺术摄影文化。作品曾于世界各地展出并获多家博物馆收藏,亦被多份国际摄影刊物收录及介绍出版。1993年获亚洲文化协会颁发爱克发基金青年摄影家奖,2015年提名百达世界环保摄影奖。

Frank:“一家人简单透明,自得其乐。”
阿诗(图右):“开心家庭比金银首饰更宝贵,金钱买不到的,此刻找到了。”

捆绑着家人的,是血脉还是时代?

当家人间的差异变大,维系彼此的共通点就会变得脆弱。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其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的首个段落,写下这句为后世所熟知的话:“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小说讲述了女主角一连串不幸的遭遇,也见证着一个完好的家庭就此解体。假若将这些场景变成一张又一张家庭照,究竟可以看到多少故事?当一家人整整齐齐在镜头前拍下照片,他们是快乐还是哀伤?

黎浩贤(Franz)早年从事金融业,兴趣却在摄影上,退休后开始与不同社福机构合作,为老人家、病人提供摄影、家庭合照的服务。“在这些场合里,总看到很多生离死别的场面,有一些更是形单影只,就算有家人也不愿到来,很感慨会问,那家人是怎么一回事,家庭对于人有什么意义呢?”

有感近年发生的政治及社会事件引发不少家庭问题,Franz的参展作品名为《绑.紧》。家庭成员间的对立观点,由撕裂至决裂,令人感到家庭关系非常脆弱。“其实不论是一起成长的兄弟姊妹、长期共处的夫妇、亲如骨肉的父子母女,原来可以刹那间成为陌路人。其实是非对错视乎选择的观点,尽管我们明白、相敬关爱、互相支持、贴心体谅等,都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元素,但现实中如何透过这些去处理家庭关系,绝非文字描述般简单。”他邀请了9组家庭,由新婚的年轻夫妇到经历过岁月洗礼的老夫老妻,各选用一种物料:保鲜纸、黄丝带、铁链等,将家庭成员绑在一起。Franz指,家人之间在拍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意见,但他作为摄影师,乐于尝试不同的可能。然而,捆绑着家人的,是血脉还是时代?

Emily:“夫妻间需要有适当的弹性和空间来维持彼此的关系。”
Pauline:“不管顺境逆境,我都会悉心呵护他们,给他们温暖,因为这是我们的家。”

黎浩贤(Franz Lai)

热爱摄影,致力以摄影服务社会,帮助有需要人士,组织及参与多项义务摄影工作,服务对象包括癌病患者丶长者等。2016年参加由香港国际摄影节举办“拍住食”摄影比赛,以系列作品《ifood》获得最佳系列作品奖。

陈国宗(Frankie)的作品B:“我是沙纸家里鱼缸中的其中一条金鱼,他视我为伴。”
Frankie的作品E:“我是阿明家里的一只巴西龟,已与他们一起居住七年,六个月前多加了一位巴西龟成员。我们最爱吃水果,特别是士多啤梨。”

以宠物主观角度窥视家庭

常言道:“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现今社会,宠物已成为家庭里的重要一员,远远超越朋友的关系。在社交媒体上经常看见朋友上载的猫狗照片,牠们“装”傻“装”可爱,逗得“主人”满心欢喜,“主人”又乐得自称“猫奴”、“狗奴”。宠物在家庭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陈国宗(Frankie)以宠物第一身出发,从牠们的角度去观看家庭关系。

Frankie表示,开展拍摄计划前,朋友经常告诉他,他们有多疼爱宠物,行街时精心挑选玩具,问店员玩具是用什么质料制造的,又选择宠物心爱的食粮;旅行时情愿将宠物寄放在宠物酒店,也不愿交由友人看顾。Frankie直言,“朋友看待宠物犹如看待子女般”。他也曾经饲养西施狗,但没能对宠物寄予深厚感情,于是带着疑问:“宠物与家庭既没有血缘关系,又不会讲人语,但非常受家人疼爱,究竟家庭与宠物有怎样的关系?”

Frankie的作品A:“我叫桃桃,是Tess夫妇家庭里三只贵妇狗的其中一只,我们已经一起生活超过四年。”
Frankie的作品F:“我叫阿Yu,是一只异国短毛猫,与另一只同伴阿Yi,正在家中渡过八岁生日。Sukie及她的家人为我们准备了生日派对。”

在资料搜集中,Frankie发现人类最常饲养的宠物为猫、狗、兔、鸟、鱼、龟,便以此为方向,在3个月内拍摄12个家庭。他向朋友或朋友的友人提出拍摄计划:第一部分,他想拍摄宠物与主人的全家福和宠物的写真照;第二部分,他想从宠物的第一身出发,以牠们的主视角去拍摄家庭关系。每次拍摄需时2至3小时,Frankie笑言:“很多朋友都乐意让我去拍,希望留为纪念。当我拍完养兔的家庭时,他们想将兔的特写印在坐垫上,送给读小学的女儿。虽然有时朋友不明白第二部分的意思,但他们都不介意我去尝试。”

默契在于感受而非言语

与宠物比起来,作为人类的家庭成员之间,至少是可以用言语沟通的。但家人之间的默契,是建立在语言上的吗?朱德华过去曾拍摄过不少名人,由大导演李安、杜琪峰等,到名人以至艺术家,都曾经在他的镜头下表现出各人的个性。他形容:“每一个都很不一样,基本每一次都要用新方法去和他们沟通、交流,每一位都是性格巨星。”但这一次在拍摄家人时,又会不会遇到沟通上的问题?“不会,当我说要为他们拍照时,他们也很乐意协助,一句疑问也没有。”朱德华说,他很期待作品完成后看到他们的反应。“可能这是家人之间的默契吧,他们从无过问,因为家人不是每一件事需要说出来,有时感受到就可以。”

家庭是一种很奇怪的环境,明明同一屋簷下,但性格各异,也有各自的人生要面对;但因为血缘而共处一室,他们在互相影响着对方,父亲对儿子有不一样的期望,更因此互有冲突,母亲可能与儿子站在同一阵线,支持儿子选择的未来方向,虽然她未必认同。

“兄弟间的性格也很不一样,可能我出生的时候,经济环境相对紧绌,训练出自己独立的性格,而他们也较为亲近父母。我和两位弟弟关系很好,特别是二弟,可能因为我是大哥,而且年龄只差数年,所以他有时会学我,例如我喜欢骑马,不久他也会去上骑马班,就连我们居住的地方也很接近,我的选择也影响了一点他的人生。”朱德华说。

陈国宗(Frankie Chan)

2004开始从事美术设计工作,曾以自由工作者身分探索六感并创作《六感笔记本》。2016年年初参加由香港国际摄影节举办的“拍住食”摄影比赛,获得优异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