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施政报告】填海选址直击!林郑无视1.5度极端天气危机

撰文: 尹淑君 蓝善婷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发表她上任后第二份《施政报告》,主题为“坚定前行 燃点希望”,全文长逾6万字,当中最广受关注的焦点,相信必然是她建议,动用巨额财政储备在东大屿海域填海造地。
关于大规模填海,《香港01》早已报道,必然会加剧香港本已严重的热岛效应,而经历过超强台风天鸽及山竹吹袭后,大家更应该明白,在海中心造岛实是逆天而行,留下灾害隐患,但林郑月娥却似乎无视这些警告而一意孤行。
更甚是,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日前才警告,全球暖化日益严重,预估最快西元2030年,地球升温将突破摄氏1.5度,随时发生气候大灾难时,令全国各国均急需寻找缓减良方时,“气候变化”四字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就几乎沦为目录与标题用字,缺乏实际的应对之策。当填海造地需要在2032年才有单位落成,但恐怕我们随时等不到这天了!

东北季候风杀到,天气转凉。(天文台网页截图)

天文台预测,东北季候风正为广东沿岸地区带来稍凉天气,香港地区今日预测多云,有一两阵雨,天气稍凉,日间最高气温较昨天大跌4度,只得约25度,而最低温度更只有22度,吹和缓北至东北风,离岸风势清劲。而在今天清晨,大老山及昂平就录得只有16度多的温度,所以大家记得多穿衣服。天气展望,明日早晚会稍凉,周末期间则短暂时间有阳光。

如此的大规模填海,预测工程造价以数千亿元至万亿元不等。(资料图片)

林郑月娥昨日发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未有喜先有惊,因为她最终决定跳过土地专责小组的建议,先行推动在东大屿填海造地,规模达1700公顷。如此的大规模填海,预测工程造价以数千亿元至万亿元不等,难免被批评是淘空香港的财政储备。

事实上,填海本身已甚具争议,而利用供应土地为名,作如此大规模填海,更广受批评,特别是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才发表气候调查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会较工业时期升高1.5度,这个数字随时可能引发气候大灾难,出现“明日之后”的情况。而在海中心填海造地发展“明日大屿”,便如同为未来岛上居民带来危机。

林郑第二份施政报告中,对《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只字不提。(梁鹏威摄)

IPCC提醒各国要寻找方法缓减气候变化,去年的《施政报告》,林郑总算有七大段文字,表明将由政府落实《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惟有关报告,今年已消失在本年度的《施政报告》中。

发展东大屿是最令市民关注的项目之一,绿色力量总监郑睦奇博士接受《香港01》记者访问时表示,东大屿填海后,区域性上例如香港西面的气候有机会被影响,首先原本的海面变了陆地,海水透过挥发可以有减温的作用,将原来减温的面积变了增温的面积,因为陆地是吸热的能力高过海洋,可能对香港西面的热岛效应会加剧。人工岛上的温度值得关注,同时有机会令到港岛、九龙半岛的气温会上升,存在隐忧。

郑睦奇博士认为东大屿填海后,区域性上例如香港西面的气候有机会被影响。

而气温上升也可能影响空气质素,郑博士指,观察发现香港臭氧日益严重,臭氧好需要一些条件,其中一项是高温,香港最容易产生高温的地方,正是大面积的石屎或已发展的地方,现在较严重的地方在西面,例如元朗平原、屯门、北大屿机场附近的东涌,“这些地方臭氧污染比较严重。如果在东大屿有一个吸热、令到气温容易上升的地方。我们关注臭氧问题会不会蔓延到港岛区、九龙区这些地方。”

翻查今年《施政报告》,关于气候变化和能源的部分共有7项,跟上年一样,但当中只主要重提2017年《施政报告》中已提及的《巴黎协定》、减少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装设太阳能板发电系统等,天鸽及山竹两个超级台风双双缺席,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今年《施政报告》更未见再有篇幅提及。

气温上升也可能影响空气质素。(资料图片)

郑睦奇指,气候变化有两个范畴,第一是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源头希望减慢或减缓气候变化。第二是适应气候变化,政府应认真考虑在这些极端天气下,城市建设、市民生活有没有需要预备或检讨,例如山竹后种树的策略操守是否需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