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9个新盘部署出撃 涉逾4万伙 铁路上盖逾1.2万伙待售

撰文: 黄祐桦
出版:更新:

去年受疫情、股市急挫及加息三大负面因素夹击,不少发展商延后推出新盘的步伐,全年一手成交量不足一万伙,创纪录新低。踏入2023年将有大量新盘有望登场,预计全港有约119个全新一手私宅项目潜在供应,合共提供约40,291伙。其中,铁路站上盖项目为最大供应库,涉及7个车站、16个项目、合共逾1.2万伙。

利嘉阁地产研究部主管陈海潮表示,由于部分原定去年推出的新盘延后至今年,加上今年陆续有更多新项目渐趋成熟,预测今年全港有约119个全新一手私宅项目可成为潜在供应,合共将提供约40,291伙,数量较预测2022年的34,046伙增加18.3%,创下自2005年以来的十九年最多,为期内首度重上4万伙大关。

不过,需留意上述约4万伙指的是条件较成熟,有机会可于年内应市的总伙数,实际推售量仍视乎发展商的部署及实际市况而定,初步估计,较贴近实际推盘量约为2万伙。

启德跑道区11盘列队登场 涉逾6300伙

至于119个全新盘的分布,以铁路站上盖项目续成最大供应来源,涉及7个车站,共有16个项目、遍及港九新界,合共提供12,227伙,占全港总伙数达30.3%;至于第二大的供应库为启德新区及跑道区,今年将有14个项目,提供8,592伙。

按地区划分,九龙区潜在供应量超越新界区,突破1.7万伙,较新界区多出近一成,潜在可售私楼项目共48个,总数达17,086伙,以项目及总伙数计均为三区之冠,伙数占今年全港整体潜在供应达42.4%。

当中,主要来自启德跑道区,有多达11个项目有机会应市,合共提供6,362伙,一条跑道已占全九龙逾37%的潜在供应。跑道区外,启德尚有3个项目、共2,230伙,带动整个启德供应有多达8,592伙。另外,九龙石硖尾巴域街项目的1,100伙,观塘道55号的807伙等。

新界区焦点为元朗、西贡区

至于今年新界区的潜在供应项目只有28个,为全港三区中最少,涉及单位总数达15,594伙,焦点为元朗及西贡区,两区合计已有9,925伙,占全港比例近近25%。当中,元朗区共11个项目合共提供5,356个单位,成为全港潜在供应量第二多的分区,其中,天水围天荣站上盖项目第1期提供的1,393伙,洪水桥汇都1期及2期合计的1,025伙,以及元朗站南地盘The YOHO Hub第C期的939伙。

至于屯门区,年内亦有5个项目有机会登场,共计有2,836伙,最大规模为新地的NOVO LAND 2A期及2B期,各涉及929伙及729伙;路劲及深圳控股合作的管翠路18号,亦有698伙。

2023巨无霸 日出康城13期达2550伙

西贡区今年则有5个项目预备应市,其中4个位于日出康城,包括今年单一最大项目日出康城13期的2,550伙,以及已拆细的日出康城12B期及12A期,分别提供685伙及650伙,带动整个西贡区有4,569伙潜在新盘,为全港第三多的分区。

↓↓本港潜在新盘供应一览↓↓

+1

黄竹坑站今年料提供3050伙

港岛区方面,今年亦有43个潜在项目部署登场,不过涉及单位总数只有7,611个,当中,近77%的项目均属200伙或以下的小型新盘。

其中,南区提供4,082伙,占港岛整体53.6%。焦点为黄竹坑站上盖港岛南岸,项目的第5期为区内最大单一项目,提供1,050伙。整个黄竹坑站年内料提供3,050伙潜在供应,已占了全港岛总供应四成。

另外,中西区亦为今年港岛项目选择次多的分区,合共有17个项目成熟待推,仅次于九龙城区及南区,不少为山顶独立屋及半山低密度豪宅等。

利嘉阁陈海潮预计,今年发展商会重新积极推盘,以“贴市价”带起销情。

料需以“贴市价”推盘带起销情

利嘉阁地产研究部主管陈海潮指,疫情已逐渐减退,中港两地亦实行重新对外通关,股市亦有显著反弹,加上美国再加息的幅度及压力亦见放缓,均利好今年楼市,预料今年发展商会重新积极推盘,以贴市价带起销情。

此外,去年被扣起的购买力,加上通关后陆续回流的内地客将重新入市,有助推动今年的新盘销情,相信各类资金,包括专才计划下的购买力将踊跃入市置业。加上今年有不少大型新盘及铁路上盖项目潜在供应,他初步预期,今年一手私宅买卖登记量可较去年升约五成,至约1.5万宗水平,而登记金额亦料相应增加49%,上试约1,680亿元水平。

庄太量认为,市场未必可以消化逾4万个新盘。

学者:恒指回升或有助带动新盘销情

中大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认为,市场上未必可以消化4万个新盘,若今年市道好转,或可录得逾2万宗新盘成交。他又指,中港两地通关及经济好转,恒指有望重回2.3万至2.4万点水平,亦有助带动新盘销情。

他预计,两地通关后,能够吸引更多游客以增强购买力及信心 ,从而带动租金,零售及本港地产市道。加上,通关后会增加港币需求及存款量,当银行有足够数量港币后,或会减少定期息率,从而降低定期存款的吸引力,变相增加现金流。另外,他亦不排除从年中开始会有从外国回流的港人重新在港置业,带动楼市需求。

不过亦有业界预期,大量新盘潜在供应推出,涵盖细价、中价至豪宅物业,将考验市场承接力,料发展商定价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