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不断交替 人口在互相移动 香港是有魅力的国际大都会
世上有一个这样的城市,住宅楼市的买家之中,外地客占总成交24%,而在一手楼巿场更是高达近40%。据一项报告显示,去年香港楼市交投畅旺,全年录得4.75万宗成交,其中买家姓名是普通话译音的多达11,638宗,比前年的6,095宗急增90%,创下历史新高。这个城市就是香港,一个拥有非凡魅力的城市,尽管楼价被形容为全球第一,依然吸引无数人在这里买楼投资。并非我个人在唱好香港,这些人的实际行动,比任何人都更有说服力。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当然不是因为楼价高,也不是因为生活水平高,主要是从它实施的各项制度、管理水平、教育系统、医疗体制、市民质素和地理环境等等来衡量。香港政府招揽人才计划的成功,继而打造千万人口城市的宏伟规划,都离不开香港拥有的优越感,这一点世界上很少城市能够做到,难怪互联网上总有攻击香港的言论,因为香港的确让人既羡慕又妒忌。
外地买家创新高 引入人才利香港
这些买楼的普通话拼音买家当中,有一部份是内地买家,另外一部份是还没有拿到永久居留权的居民(俗称新香港人),他们很多是在去年2月底港府对楼市全面“撤辣”之后买进的。港府并非给予他们买楼优惠或回赠,而是将买楼所征收的物业印花税调整到与香港人一样,单凭这条公平的待遇,足以让外地买家疯狂入市。这座城市的活力将会再度慢慢呈现,原因是它不断在优化自己,推陈出新,去芜存菁。不必勉强鼓励港人多生孩子,从生小孩到抚养成人,除了会花费政府大量资源,父母还得付出大约港币500万元左右的金额,来培养孩子成才。因此港府的高才优才和投资移民计划,不但能够吸引资金投资香港,同时有更大的功能,就是吸纳大量的优质人才移民来港,节省了香港20年的培养时间和金钱。
从今以后,市场在不断交替,人口在互相转移。物业拥有者的改变,为香港带来新的气象,将来会有愈来愈多的新移民成为业主,而逐渐老化的本土基层族群,仍然得到充分照顾,会有更多的公屋和资助房屋供他们选择;另一方面,人口也在互相转移,人们担心走了一大批人,减少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却有更多的优才高才迅速填补,工作岗位的转换需要一点时间来磨合。港府进一步放宽人才学历和投资要求,完全符合打造千万人口城市的要求。还有一点,香港8所重点大学的非本地生收生上限,由资助学额的20%倍增至40%,港府锐意打造留学香港品牌,为教育板块带来很多商机,增强本港经济动力。
自由经济很珍贵 传统产业须保护
以上的转变对香港来说利多于弊。有人担心外地新移民进入,会与低下阶层抢工作岗位、争夺本地资源,而学生的大幅增加,又忧虑会与港人竞争学位等等。其实非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价值,资金可以自由进出,人口能够移出移入,才更加令世人向往,更显示这座城市的珍贵之处。
尽管过去几年港府在财政方面失去了预算,赤字的确很严重,今天需要亡羊补牢,重新激活“生金蛋”产业,但是在其他方面的政策,笔者认为尚算不错。尤其是在长远发展规划方面,打造香港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令大量资金汇集香港;创造千万人口城市,引入高端人才,为香港带来无限商机。展望未来,香港需要严守“量入为出”的施政方针,保护好能带来稳定收入的传统产业。因此,既要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努力发展创新科技,也要重振楼市股市和旅游零售饮食等相关行业,全力以赴拼经济,多元发展创未来。
【财经专栏】蔡志忠|亚洲地产创办人、香港专业地产顾问商会荣誉会长
从事地产行业近38年,拥有丰富的工商舖投资经验。集团旗下企业包括财务、饮食、百货商店、超市、迷你仓、共享工作间等等,业务多元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