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振本地财团士气? 中资外资大举入市 对香港更有信心
地产界人士发表评论文章,如果预测楼市向好,通常会惹来批评,认为是关乎自身利益所在;然而倘若有刻意唱淡楼市的文章,甚至恶意抨击香港经济,仍然会有不少网民支持。很明显,香港人仇富的心态依然严重。例如有文章高唱楼市大跌5成,将出现10几万个负资产,更离谱地大唱逾3成投资者破产等等,此等哗众取宠的文章,并非只是评论楼价升或跌这么简单,是对地产界充满敌意。
对于一些移民他国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港人,以及在香港卖了楼又未能重新上车的原业主,他们渴望楼价大跌,笔者是理解并寄予同情的;但如果纯粹是希望楼市大跌让一众业主破产收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心态,笔者就不敢苟同。楼市股市是经济重要部分,一个稳定的市场才能使本港经济健康发展。君不见内地中央政府全力支援经济,推出“适度宽松贷币政策”,史无前例大发10万亿元国债,目的就是要拯救地方债务,刺激内部消费,更重要的是要稳住楼市股市,如今一线城市楼市开始复苏,楼价也开始回稳,内地民众为什么没有出来反对?因为救市是在支持经济,大家都知道应以大局著想,这一点,香港网友要好好学习。
回说香港楼市与股市,从去年的各项成交数据显示,中资、外资和一些教育机构似乎比港资更有信心。比如今年9月底10月初,股市曾经有几天出现破纪录的3千亿元至6千亿元成交,原来竟是外资投行机构在大手买入;楼市也有不少大额成交,如中资华润隆地、集友银行分别以20亿元、12.98亿元买进商场、商厦;外资星展银行以逾13亿元买进中环甲级写字楼;还有包括宏利金融亚洲主席、汇丰投资管理环球行政总裁、星展香港行政总裁、摩通私人银行亚洲董事总经理等,这些“老外”个人都豪掷数千万元在港置业;更有非工商界的各大教育机构,都纷纷大手数以十亿计买入商业物业和在准备积极入市之中。
千亿财赤严重 港府必须正视
反观另一边厢,拥有主场之利的本地财团,却似乎仍然信心不足,大家均处于观望状态。今年港府的卖地收入只有17.42亿元,创5年新低,加上私人项目的补地价金额65.7亿元,全年合共只有83.12亿元,与往年的千亿元卖地收入出现天壤之别。为什么扎根香港长期录得盈利的本地实力财团会按兵不动?外界归咎于他们不投地是不爱国爱港的表现,然而这些本地财团并没有转移资产,他们仍然摆放最重大的资产在香港,长期将香港作为企业总部,视香港为自己的家,显然他们仍然在等待时机的来临。
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为何中资外资比港资更有信心?当然,要令市场活耀起来,本土财团的取态至关重要,就如不肯投地,相信本地财团的谨慎作风,是有感楼市前景不明朗,从买地、规划、建筑到封顶完工取得入伙纸,整个投资过程需要好几年时间,各项投入成本昂贵,今天卖楼价格明显下跌,项目随时亏损离场,当开发商必赚钱的神话已破灭,起码短期内难以改变这种现象。在商言商,上市财团也需要向股民交代,试问地产商又怎会还热衷于买地盖房子呢?
港府今年的财政赤字高达千亿元,如果不计算发债当收入的大约900亿元债券收益,恐怕赤字要近2千亿元,数字相当夸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恶劣状况?执政者尤其是财金官员,需要认真作出检讨,应该学习内地政府的救市决心,收起以往强硬打压楼市的态度。既然要大量引进人才,就必须有足够的企业和平台让人才去发挥,要如何制造良好营商环境,为官之道需要有创新和包容的态度。也就是说,今天的地产市场仍然是经济重要一环,那么就必须想办法振兴楼市,推出更惠及工商界的楼市措施,港府需要增加卖地收入和地产税收等,但也要让投地的财团和买楼的人有一点点盈利,要创造双赢局面,股市当然也一样,这才是真正良好的管治之道。
【财经专栏】蔡志忠|亚洲地产创办人、香港专业地产顾问商会荣誉会长
从事地产行业近38年,拥有丰富的工商舖投资经验。集团旗下企业包括财务、饮食、百货商店、超市、迷你仓、共享工作间等等,业务多元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