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退市美钢贱卖 日美制造业落寞的缩影
距今已有148年历史、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74年的株式会社东芝,2023年12月20日宣布“上场废止”(退市)。东芝发明了许多个日本第一:第一个白炽灯,第一台电风扇、水轮发电机、电动冰箱与洗衣机、晶体管电视,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巅峰时期的东芝,不仅雄踞家电领域,还涉足了半导体、医疗器械以及核电能源、基建领域,是日本制造业巨头之一。东芝,曾经是“日本之光”。
另一头,曾被视为美国工业和经济实力象征、也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美国钢铁制造业巨头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经4个月竞价后将以141亿美元的“白菜价”出售给日本最大的钢铁制造商“新日本制铁公司”(Nippon Steel)。美国钢铁曾参与了美国的多项重大工程,如波音747飞机、金门大桥、帝国大厦等。美国钢铁曾经是美国经济的顶梁柱。
一个,曾是代表日本工业崛起和创新精神的名字,一个曾是美国工业实力象征,一个黯然退市,一个转手贱卖,实在令人唏嘘。
但事实上,东芝、美国钢铁的衰落都并非孤立事件。
东芝的命运折射出的是日本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遭遇困境的缩影。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来就面临困境,加之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日本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
日本企业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指出,东芝走向衰败,一方面是由于经营不善,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尤其在是2015年曝出财务造假事件之后,公司信誉和形象严重受损,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从外部环境看,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国内市场需求下降,韩国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芯片、半导体、电子、白色家电产业方面相继崛起,对东芝的优势领域造成直接冲击,东芝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节节败退。东芝公司改革创新的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
东芝遇到的问题在日本整个产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日本企业在上世纪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的一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但是很多日本企业的思维依然保守僵化,固步自封,没能及时根据内外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而且,不少日本知名企业近年来接连曝出财务丑闻和管理不善的问题,损害了“日本制造”的品牌形象,也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
而美国钢铁的没落,也同样是美国制造业落寞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如今整个美国钢铁行业都只剩下一个空壳,没有一家能跻身全球十大钢铁生产商之列。在上世纪初,美国钢铁生产的钢铁,帮助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超级大国,见证了美国一座座建筑的兴起,为摩天大楼、水坝和桥梁提供钢材,也为美国消费者梦寐以求的汽车和电器供材,竞争力之大,一度促成了美国反垄断法的制定,也是世界上首家市值突破10亿美元的公司。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美国的傲慢。在各国制造业日益强大的背景下,该公司一直使用的是上世界40年代的技术,而和它一样的其他美国钢铁巨头也都低估了海外钢厂的竞争力。
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钢铁工业外部面临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内部又遇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导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利润下降等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层面:
首先,技术创新的缺乏。美国钢铁工业长期依赖传统的高炉-转炉法生产钢铁,而忽视了电炉钢和连铸连轧等新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成本高、质量低、环境污染严重;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美国钢铁工业主要依赖于汽车、建筑、机械等行业的需求,而这些行业在20世纪后期都出现了衰退或转型,导致钢铁需求减少;再次,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钢铁工业面临着日本、欧洲、中国等国的强劲竞争,这些国家的钢铁企业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灵活的策略,抢占了美国钢铁工业的市场份额;最后,政策和制度的不利。美国钢铁工业受到了政府的过度干预、工会的过度保护、环保法规的过度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钢铁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弱、适应能力差。
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美国迅速发展并赶超英国,成了全球第一大国。在从1860年到1900年的四十年间,美国粗钢产量从1万吨增加到了1035万吨,年均增速高达18.2%,让美国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大国。然而,美国钢铁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钢铁就面临了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激烈竞争。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开始战后重建,粗钢产量迅速超过了美国,让美国被迫成了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之后,受到日本制造业的冲击,美国不少钢厂开始倒闭。美国钢铁业的溃败,是美国制造业走向没落的指标。
上世纪90年代中叶的时候,曾经一度日本的工业增加值和美国是比肩的,然而今天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下降到一个什么样可怕的状态?2021年的数据,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2.5万亿美元,日本只有0.98万亿美元,美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日本的2.55倍之多,要知道这还是在美国制造业几十年空心化之后的结果。
美国、日本制造业都从辉煌走向没落。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意识到美国制造业的重要性。然而,美国仍从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中感受到了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进步对其形成的竞争压力,在以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立法强制等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同时,妄图通过贸易霸凌、关税壁垒、产业补贴等非正常、非市场的办法打压对手的竞争力。美国把自己制造业的继续兴盛建立在损害别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对经济全球化的完整性和世界产业链的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相较之下,尤其是这一两年以来,日本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一方面美元在不断的升值,另一方面全球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在不断的飙涨,这对于严重依赖出口外向型经济的日本更是沉重的打击。
这次新日铁的收购本身是其全球扩张和转型的一部分。其自身面临着国内需求的下降、国际竞争的加剧、环境规制的收紧等挑战,因此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和机会。收购美国钢铁,目的就是增强在北美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北美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市场之一,也是新日铁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收购美国钢铁的考虑是,可以获得美国钢铁的客户、渠道、品牌、资源等,提升在北美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同时规避美国政府对进口钢铁的贸易壁垒。
不论对美国还是日本来说,制造业的萎缩恐怕都是悔之晚矣。如今,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美国以拥有94%的工业门类排在第二)。中国高层一直坚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博弈能否胜出的关键所在。
但,即便如此,都必须接受前车之鉴,中国必须要客观判断竞争对手的实力地位,进一步提高紧迫意识,同时保持足够自信,在业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依托世界最为齐全的门类,继续强化对制造业的支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早日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美国、日本犯过错的错必须小心、慎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制造业又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