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海危机护航战队看端倪 美国的失控进一步暴露
以巴冲突危机外溢,胡塞武装挟红海以令诸国,将国际海运搅得是天翻地覆。马士基(AP Moller Maersk)和赫伯罗特(Hapag Lloyd)宣布暂停红海航线后,地中海航运(MSC)和达飞轮船(CMA CGM)也宣布旗下船舶将暂停经过苏伊士运河航线/红海。这也意味着欧洲四大顶级集装箱航运公司目前已经全部暂停了需要经过红海的航线的服务。三分之一的国际贸易受到影响。
袭击商船这种事情,无论是什么理由,国际社会肯定是不认可的。但是,从袭击的效果来说,确实能起到打疼以色列的效果,毕竟曼德海峡就是红海的咽喉要道,胡塞武装在这里占据地利,确实会让以色列很头疼。本来以色列之前已经总动员,动员率可以说达到10%,接近二战时期水平,这对国家经济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而这个时候,胡塞武装袭击前往以色列的货船,势必增加以色列的经济负担。毕竟以色列也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国家,很多都是需要进口。所以,胡塞武装的行为,从效果来说还是能打疼以色列。
从美国成立多国部队来应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要是胡塞武装没有打疼以色列,那美国也不用这样兴师动众。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在巴林宣布,美国正在组建一支新的多国部队,以保护在红海过境的船只,使其免受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发射的无人机和弹道导弹的袭击威胁。奥斯汀表示,英国、巴林、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荷兰、挪威、塞舌尔和西班牙将加入美国的新任务,其中一些国家将在红海南部和亚丁湾进行联合巡逻,另一些国家将提供情报支持。
事实上,美国如此高调站出来,当全球供应链因为航道出现问题保驾护航名正言顺,美国也正好可以借此推动欧洲乃至更多国家支持以色列、支持美国。美国在红海的护航说到底不是为了谁的安全,本质上,还是为了在中东问题上服务自己的政治利益。
上一次这条航线出现问题,是2021年3月,长约400米、宽约59米的巨轮“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上搁浅,导致苏伊士运河双向航行中断了六天之久。当时,据德国保险企业安联集团估算,苏伊士运河堵塞每周造成全球贸易损失额在6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之间,还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很大影响。一艘经苏伊士运河的船如果绕道好望角,预计要增加7000公里以上的航程,航行时间大概多出7-10天,仅油费就会增加十几到几十万美元。油费,只是最显性的影响,有数据表明,当下的危机使得船只在水上花费的时间延长,预计将消耗全球船队运力的20%,且空箱返回也会延误,从而加剧供应链困境。
特别是对于欧洲来说,从亚洲到欧洲,最短的航线就是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关乎着亚欧海运贸易的命脉,每天,中东有数百万桶石油,要经过这里,而主要去向,就是欧洲。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护航商船这件事,无论欧洲国家还是中东国家,需求应该都很迫切,也应该最支持美国的联合护航行动,但现实却很讽刺。
在美国公布的护航队伍当中没有一个中东大国。此前在护航行动初步拟定之时,美方官员早早就放出消息称,像约旦、阿联酋、卡塔尔、阿曼、埃及这样的美国中东盟友很有可能参与到这次行动中来。但事实上,中东国家却不捧场。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牛新春指出,中东国家不参与美国海上联军的原因在于,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加沙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然后才引起了胡塞武装的出手干预。所以国际社会在道义上大都不愿意支持以色列,特别是中东阿拉伯国家,不愿意跟以色列站在一起。如果参与到护航行动,就是在保护以色列的利益,实际上是在维护以色列的交战状态。显然,阿拉伯国家没有人支持战火继续在中东蔓延。
实际上,除了阿拉伯国家之外,行动名单里,欧洲国家的做法也很耐人寻味。虽然加拿大、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都在护航名单之列,但就在美国公布名单后不久,西班牙国防部就称,该国不会参与护航行动。同一天,荷兰国防部长也表示,荷兰将只提供2名参谋人员,是否能够长期提供军舰还要再考虑。有类似表态的国家,还包括加拿大和挪威,他们将分别派出3名和10名参谋军官,参与到护航行动中。再加上目前在红海地区并没有部署任何武装力量的意大利,这些国家投入护航行动的力量和意愿与他们迫切的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欧洲态度的变化非常值得注意。近来一些欧洲国家对待巴以问题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就在这个月初,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改变态度称,德国政府希望以色列调整其军事战略,以更好地防止巴勒斯坦平民遭受痛苦。更早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博雷利(Josep Borrell)公开反驳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关于巴以冲突的言论。更有超过800名欧盟职员联名致信冯德莱恩,批评其过度支持以色列。愈来愈多欧洲国家在巴以问题上开始调整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