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旋以巴冲突需要杠杆:促成加沙休战的为什么是美国与卡塔尔?
11月22日,以色列政府批准协议,同意与哈马斯在加沙停火4天,并允许运送人道主义、医疗援助和燃料物资的卡车进入加沙地带;以方也准备用150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取哈马斯释放至少50名妇女和儿童。经各方确认后,协议已在24日上午正式执行。
这是10月7日“阿克萨洪水”行动以来,以哈双方的首次休战,虽然期限只有4天,却已是47天战斗后的“最大突破”。以色列表示,“政府有义务让所有人质返回家园”,却也强调军队和安全部门将继续战争,目标是救回所有人质、彻底消灭哈马斯,并确保以色列不再承受来自加沙的新威胁。
而哈马斯的表态则如笔者10月30日文章所述,宣布自己面对犹太复国主义取得了“胜利”,并誓言休战之后将“继续扣动扳机”,以保卫巴勒斯坦人民、击败以色列的占领及侵略,“我们向我们的人民承诺,我们将继续忠于他们的血、他们的牺牲、他们的耐心、他们的坚定,以及他们对解放和自由、恢复权利以及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的渴望”。同时,哈马斯也感谢“卡塔尔与埃及的不懈努力”,表示这次休战有赖两国的居中斡旋。
卡塔尔这方同样发表声明,称如果情况允许,休战“也可能延长”,且自己也将持续进行外交努力,以缓和紧张局势、制止流血并保护平民。同时,卡塔尔也赞赏了埃及、美国的联合协调,称多方努力才促成了4日的暂时停战与人质交换。
当然,因为担忧加沙难民潮涌入西奈半岛,埃及在冲突之初便表态有意斡旋,最后也得到了卡塔尔、哈马斯的赞赏;只是从国家实力、斡旋杠杆来看,促成这次休战的最关键国家,还是美国与卡塔尔。原因除了美国与卡塔尔彼此互信、能够合作外,双方各自握有沟通以色列、哈马斯的杠杆,也是重要关键。
美国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
笔者此前曾在11月22日的文章中提到,有鉴于双方实力的悬殊差距,近年的以巴冲突大抵遵循了以下发展模式:始于哈马斯袭击、终于以色列屠杀。因此所谓停火,其实关键还是要让以色列停下空袭与地面攻势,并确保哈马斯不会趁机进行不对称回击,再而激怒以色列。
从这一视角来看,与以色列存在高度互信,其实就是斡旋停火的第一要件。放眼全球,以色列与中俄都保持了不错互动,但论及“坚若磐石的支持”,依旧是美国居首。
当然,笔者无意称美国是“和平使者”,因为以巴冲突走到今日,美国的偏袒与纵容要负极大责任,且以色列仗著自己有犹太金融资本撑腰,也不总是听取美国意见,例如这次进军加沙,便明显是以色列不顾美国劝告、强要进行的结果。但即便如此,与其他大国、中东国家相较,美国还是最能够影响以色列的国家,其基础便是华盛顿、特拉维夫之间深厚的军事纽带。
自以色列建国、美国进入冷战年代起,双方便发现彼此具有共同的安全利益,美国需要地缘代理人,以色列则要反制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包围,两国自然一拍即合:以色列被美国政府指定为主要的非北约盟友,是美国军备的主要购买国和使用国,也参与军事技术的共同开发,更与美国定期军演、设有美军基地,还是美国累计外援的最大受援国。自二战以来,美国已向以色列提供价值超过1,240亿美元的军援;另根据2016年通过的10年计划,以色列每年还能自美国获得价值38亿美元的军援。
正因有这一基础,美国偶尔会借军援对以色列施加政治压力,尤其是在以巴冲突议题,毕竟以色列或许不甚介意大开杀戒的舆论成本,华盛顿却不能如此“洒脱”,因为美国内部的左翼、亲巴勒斯坦势力必然发难,全球反美舆论也将为此怒火中烧,谴责美国纵容以色列屠杀。所以仔细观察后也可发现,美国往往会在以巴冲突中展现两副面孔:在初期表示自己全力支持以色列,但当以色列杀红了眼、全球舆论沸腾,便又转而呼吁“冷静克制”。
只是如前所述,是否听取美国建议,取决于特拉维夫的政治评估与心情。2014年加沙冲突时,美国一度暂停对以色列输出军备,最后虽然平息战火,却也激发以色列内部的“军备国产化”舆论,也就是希望政府降低对美国武器的依赖,使用更多国产武器,好削弱美国对以色列的杠杆。
简单来说,美国具有节制以色列的潜力,只是并非每次都管用,因为美国要出多少力、以色列又会如何应对,既有国际舆论的因素,也受双方内政的牵引:华盛顿要考虑犹太金融资本的立场,以色列要评估右翼势力与民意的接受度。但即便如此,美国还是对以色列具有最大杠杆的国家,军事援助看上去是支持,其实偶尔会成为勒马的缰绳。
所以尽管事件发展不尽如人意、打碎了许多人的理想主义透镜,各界或许还是要尝试理解所谓“斡旋”背后的残酷现实:要斡旋就必须有杠杆,而身为始作俑者之一的美国,毫无疑问是最能劝停以色列的声音,尽管以色列未必会听;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当然可以义正词严,却没有大国会因为加沙地带的人道灾难,而选择与以色列断交、甚至祭出经济制裁,那么声势浩大却收效不大,便也理所当然。
卡塔尔握有沟通哈马斯的钥匙
接著是卡塔尔的角色,就像美国与以色列存在特殊关系,卡塔尔也是少数能沟通哈马斯的国家。
放眼中东,哈马斯几乎是各国公敌,只有伊朗、卡塔尔、土耳其出于国家利益考量,愿意展现支持。不过土耳其近年来更多是“口头支持”,也就是呼吁各方实践“两国方案”,并与哈马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保持联系,欢迎双方领导人访问安卡拉,也曾为哈马斯高层提供政治庇护,只是论及整体支持程度,还是比不上伊朗与卡塔尔。
其中,伊朗对哈马斯的支持偏重军事。在区域政治战略上,巴勒斯坦反抗事业是构成伊朗“革命政治”的重要基础,反对“两国方案”的哈马斯则是德黑兰的主要援助对象,并与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Bashar al-Assad)、伊拉克亲伊朗民兵、黎巴嫩真主党共同组成了所谓“抵抗轴心”,是伊朗中东外交政策的重要板块。多年以来,伊朗不仅向哈马斯提供资金,也提供军备与相关技术转移,包括弹药与无人机生产线。此次10月7日的“阿克萨洪水行动”,即便不是德黑兰主导谋划,伊朗援助也必然扮演重要角色。
接著便是卡塔尔。长年以来,这个富裕海湾国家都是哈马斯的财政支持者,大笔款项以“公务员薪水”的名目进入加沙,卡塔尔更设有驻加沙特使,协助处理哈马斯的财务需求。此外还有政治支持,2012年以来,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Ismail Haniyeh)便多在杜哈(Doha,卡塔尔首都)居住,哈马斯政治局也设在这里,成了引发沙特不满、引爆2017年外交风暴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不代表卡塔尔会放弃与以色列的关系。早在1990年代,卡塔尔就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建立贸易连系的海湾国家,2009年加沙战争后,卡塔尔虽一度宣布断绝与以色列的贸易关系,却又在1年内提出恢复,并允许以色列商人在卡塔尔开设办事处,也逐渐成为以色列、哈马斯之间的冲突调解人。例如2018年12月,以色列就允许卡塔尔向加沙援助1,300 万欧元,作为6个月付款当中的一部分,以缓解当地的人道主义危机;且2014年以来,卡塔尔便通过驻加沙特使,与以色列就加沙问题保持接触与会谈。
再比较伊朗与卡塔尔两国,前者对哈马斯的需求集中在“牵制以色列”上,伊朗本身又是以色列与美国死敌,所以不可能在停火斡旋上扮演公开角色,只能私下对哈马斯传递“无意加大投入”的讯号,希望前者有所节制、知所进退;卡塔尔则是出于“危险游戏”心态,冒著激怒沙特的风险,选择与哈马斯等边缘组织建立连系管道,目的是耕耘超出小国身量的软实力、打造“区域调解人”光环,因此除了哈马斯外,也与阿富汗塔利班有所联系,举办过多次美国、塔利班会谈。
综上所述,卡塔尔因为与哈马斯、以色列都有沟通杠杆,也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存在斡旋区域冲突的政治需求,所以无疑是这次最适合、也最有可能的中东调停国。如今其与华盛顿、开罗共同促成4天休战,对美国来说只算微小的政治止血,对埃及来说是避免难民潮的现实需要,对卡塔尔则无疑是丰盛的外交收获,既巩固调和鼎鼐、折冲樽俎的国家形象,也进一步深化了自己与哈马斯、以色列的政治互信。
当然,休战能否顺利延长,真正的停战何时会来,都要视情况发展而定。但能确定的是,卡塔尔必然会在往后斡旋扮演重要角色,继续以小国之姿,厚植自己的软实力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