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密集接触为习拜会铺路
上月底以来,中美开启了密集接触模式,最新的进展是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访美。
综合中美官方的消息,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的何立峰将从星期三(11月8日)起访问美国五天,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财长会议前,于9日至10日在三藩巿与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举行两天会谈。
这将是中美两国经济领域高级官员在四个多月里的第二次会晤。
耶伦今年7月访华时,获得北京高规格礼遇,行程满满当当。除了何立峰,她也与中国总理李强、时任央行行长易纲及当时刚刚履新央行中共党委书记、后来接替易纲出掌央行的潘功胜会面。耶伦还与已经卸任的中国前副总理刘鹤和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见面。
相较于中美在地缘政治、科技、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尖锐矛盾,双方在经济和金融领域还是比较有得谈,属于“低垂的果实”。耶伦访华结束后,中美在9月宣布成立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就经济、金融相关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是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放弃双方定期会面机制后,中美首次恢复定期经济对话。
何立峰此次访美,将是耶伦中国行双方建立对话的延续。中美有必要在经济领域持续沟通、化解误会,眼下双方脱钩断链的风险加大,经济政策的协调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也事关全球经济的稳定。
耶伦星期一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署名文章,释放了力求在保护美国重要国家安全利益同时,与北京维持稳定和健康经济关系的信号。
她强调,美中关系不能只是靠危机管理,两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40%;建设性的经济关系,不仅是美中整体关系的稳定力量,也有利于两国及其他地区的工人和家庭。
不过,耶伦预计也将在三藩巿继续“敲打”北京。她在文章中强调,美国寻求与中国展开健康的经济竞争,但这需要基于规则和公平竞争的环境。耶伦表明,将在与何立峰的会谈中,“对北京的不公平经济行为提出严重关切,包括大规模使用非市场工具、市场准入壁垒,以及针对美国在华企业的胁迫行为”。
美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在何立峰访美的消息出炉后,设法淡化外界对这次会谈能产生具体成果的期待,强调双方不会在会谈中做“政策交易”,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双方新的经济沟通渠道能如何更好地运作,确保“它不易受到冲击”。不过,在中美严重缺乏互信的当下,双方有意愿保持沟通,就让外界看到曙光。
除了何立峰访美,中美近期在各个领域的互动多得有些让人眼花缭乱。
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国外长王毅10月下旬访美,随后中美于11月1日在维也纳举行两国外交政策磋商;11月3日,中美首轮海洋事务磋商在北京举行;11月4日至7日,中美又在加州举行气候变化会谈;本周一,中美还罕见地在华盛顿举行核武器军控会谈,这是奥巴马政府以来,中美首次举行这样的会谈。
双方在短期内如此高的互动频次,是近年来没有过的。王毅在访美时称,通往三藩巿之路不能靠“自动驾驶”,这一系列接触说明,中美都在为实现元首峰会努力。虽然北京至今对中国领导人访美和即将上演的“习拜会”守口如瓶,但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下周习拜会不登场的概率已经很小了。
习拜会能避免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状态长期持续,为双方的竞斗设立边界,降低误判导致冲突的风险。但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依然难以调和,双方现在的摩擦点又多,让双边关系变得脆弱,发生变数的可能性很大。三藩巿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峇里岛?在习拜会开场前,外界已经在高度关注这个可能。
中美元首去年底在峇厘岛会晤后,两国关系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因为气球事件的小插曲跌入低谷,中美关系经不起这样的一再折腾,三藩巿会晤后,双方又要如何避免历史重演?
就在白宫为元首峰会移除障碍、创造积极氛围之际,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上周提出《香港制裁法》法案,要求政府制裁香港49名法官、检察官及官员。这也凸显美国内部对于中美关系的态度分裂,以及白宫的外交政策在国内深受掣肘。
眼下,美国即将进入大选周期,中美存在深刻矛盾的台海问题,也将因为明年初台湾总统选举变得更敏感;再加上越来越纷乱的世界,随时可能发生像俄乌战争那样会加深中美分歧的事件,中美即便实现元首会晤,前路依然充满崎岖。但无论如何,两国领导人能见一面,为双方化解目前的极度不信任迈出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