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规模超宗主国英国 “致命”弱点决定与中国距离 | 经略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根据国际货币组织(IMF)统计的GDP数据,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早在2021年第四季度就在GDP上超过了英国。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经济优势进一步扩大,校正后名义GDP达到8547亿美元,而英国同期仅为8160亿美元。也就是说,以美元计价,印度GDP已经超越英国。长期排名前五的英国,则将在今年落至第六位。

这还不止。FM预计,印度2022年全年GDP规模会继续领先于英国。2022年全年GDP增长将超过7%。英国的经济已然停滞不前,第二季度GDP以现金计算仅增长1%,经通胀率调整后更是出现了0.1%的萎缩,导致该国与印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英国商会(BCC)发布的最新预测指出,英国经济将在2022年底前陷入衰退,通胀率将飙升至14%,经济疲软将持续至2024年。该机构称,英国2022年GDP预期增长为3.3%,显著低于2021年的7.4%,同时预计2023年GDP增长为0.2%,2024年为1%。

下图:印度(蓝线)与英国(黑线)的GDP年增长率对比

一高一低之下,IMF预期,至2027年,印度的经济体量将比英国高出20%。对于新晋上任的英国首相卓慧思(Liz Truss)来说,接管了一个通胀率处于40年来高位、经济衰退风险不断上升的国家。从长期第五大经济体落到第六位,对于新首相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局面。

印度经济居G20之首

印度中央统计局8月31日公布,今年第二季度印度经济规模约为36.85万亿卢比,同比增长13.5%。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增速是二十国集团(G20)本季的最快增速。虽然这一增速低于此前的预期。此前对经济学家调查的经济增速预测中值为15.3%,印度央行预计为16.2%。

当然,同比增速如此之高是因为去年的低基数。去年二季度印度正处于第二波疫情的冲击之中。2021年4-6月,印度遭受因Delta引起的第二波疫情冲击,疫情在5月达到高峰,到6月底疫情才有所缓解,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支柱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到了今年,疫情影响淡出,服务业迅速复苏,对经济贡献良多,农业和服务业“报复性反弹”。加之,从去年底开始,印度基本取消了疫情的管控措施,所以服务业得以快速复苏。数据显示,4-6月份,印度服务业同比增长了25.7%。星展银行(DBS)高级经济学家拉奥(Radhika Rao)表示,服务业对4-6月的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三分之二。

下图:印度2012年至2022年(每年)GDP增长

虽然单一季度有数据因素,但亦不可抹杀莫迪在经济领域的所为:首先,印度在莫迪治下进行了“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莫迪进行了GST税改(商品与服务税法案)、农业改革,甚至连废钞这样的极端手段都做了。阻力之大可想而知。GST税改是印度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税改,去年的农改更有大量印度农民持久性抗议,最后迫使莫迪政府不得不一定程度让步与妥协。

对外,凭借自身14亿的市场及众多年轻劳动力,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并利用中美交锋的国际大环境,积极吸引外企入印度投资办厂。

其次,印度大搞基建。也就是推进传统的“铁公基”建设,新建铁路、铁路电汽化改造、单线改复线、推进城市化。印度的水泥与钢铁生产都达到了世界第二,虽然只有中国的1/10,但绝对数量已经非常可观。这一点,印度搞得还算是成功的。

再有就是推进“印度制造”,虽然成效一般。服装、纺织、鞋子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还是败给了越南与孟加拉,印度只获得了一些电子产品的组装产业。莫迪原本的目标是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到25%,结果反而从16%降至了14%,制造业就业减少了一半,没有就业导致上千万人跑回农村务农。事实上,低端制造业无技术门槛,印度理应有优势,但确实存在大量组织实施问题。

印度在服装、纺织、鞋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还是败给了越南与孟加拉。(Getty)

对于印度而言,只要继续做大基建,利用自身体量吸引吸引外资,扎实推进低端制造业,再做一些房地产推进城镇化, GDP必然是上涨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体量在这里,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会是问题。

印度经济结构的致命短缺

经济快速增长,让印度政府显得十分有信心。印度总理莫迪8月15日甚至为印度何时成为发达国家定下了时间表。他说:“我们必须在未来25年内,在我们有生之年,把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但显然,莫迪是过于乐观了。

印度的通胀和出口,受外部世界不利影响明显增大。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印度国内的通胀居高不下。通货膨胀难以控制是印度经济发展中的“老问题”了,尤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尤为突出。上半年印度通胀蹿升明显,印度政府已出手加大干预。印度央行从5月份开始加息3次,累计140个基点,基准利率水平已经回到疫情前。同时,包括欧美等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印度的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出口放缓,印度贸易逆差从6月的261亿美元进一步扩大至7月的300亿美元。从7月份开始,印度经济增长步伐已经明显放缓。

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库纳尔·昆表示,有迹象表明经济重新开放所产生的增长强度正在减弱。目前增长态势可能是短暂的,因为更广泛的重新开放影响在减弱,同时该国正在努力应对更高的借贷成本、通货膨胀和高企的失业率及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但这些都是这一段时期的问题。长远看印度经济,存在结构性的致命缺陷。从具体案例就可见。

印度新冠病毒感染人口以日均30万的检出量增长,医院的床位和制氧机等设备早已经无法应对涌入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面对性命攸关的医疗器械产品需求,印度本土企业无能为力。此前印度已经从海外市场大量采购医院用消毒设施,病毒检测试剂等产品,它的本土医疗物资厂商远不足以满足疫情期间的需求。这就是问题。

制造能力的匮乏,是印度经济结构的长期问题。它以软件外包等服务产业融入世界经济,而缺乏制造业的根基。在疫情期间,这是一种致命的缺陷。

中国和印度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开始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采取了关税减免、非关税壁垒取消等贸易自由化措施。但中国和印度在产业发展路径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指出,这是中国和印度经济今天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

“中国90年代的改革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逐步融入全球贸易一体化。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比较低,但是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很好的解决了第一桶金的问题,为未来的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印度90年代看不起加工贸易,优先发展软件等服务业。这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白领的就业,没法实现大多数工人阶层的就业。这也造成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今天不能同日而语。”

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是印度制造业增加值的7倍(1.61万亿美元/0.23万亿美元);十年后,尽管莫迪大力提倡印度制造,这一差距反而扩大至9.7倍(3.82万亿美元/0.39万亿美元)。在当今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印度的制造业水平和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四国均有显著的差异。

下图:印度(蓝棒)与越南(黑线)2019年2022年制造业GDP比较

印度成为下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可能性不高。余淼杰认为,相对越南、孟加拉等国,印度已经没有相对优势,它的人口红利被种姓制度等问题所侵蚀。此外,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稳定的秩序是发展制造业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在疫情期间,印度仍然放任数以百万计的人集聚参加大壶节,印度公共治理能力不足问题是很严重的。

虽然,印度的GDP总量先后超过了意大利、法国等一众国家,如今也超过了其殖民时代的宗主国英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五。但其实从最近五年的经济对比来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实际GDP差距是在扩大,而非缩小。余淼杰认为,中印经济规模的差距会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大。“现在中国经济规模是印度的4.5倍左右,到‘十四五’结束的时候可能会达到5.5倍。”薄弱的制造业将是印度长期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