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的不丹缘何卷入中印大国之争?|地理看世界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谈到不丹,很多人的脑海马上想到的就是其前国王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GNP),被普遍想象成贫穷却最快乐的国度,到了今天更不断影响着人们对经济产值追求的反思,可算是不丹最大的文化出口。然而,这个位处喜马拉雅山南沿、面积与台湾相约、人口更只比澳门多一点的高山国家,如今却正在大国地缘战略对抗的最前线。

不丹位处喜马拉雅山脉最东段,其北部与西北边境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接壤,西南、南部和东部边境被印度包围,从西而东分别接邻锡金邦(Sikkim)、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阿萨姆邦(Assam)和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中国称“藏南地区”,有领土之争)。由于其周边几乎都是中印边境争端要地,也掌握印度东北各邦与其国境其他地域的交通命脉,可算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缓冲区,也有其关键性的地区战略地位。

不丹(Bhutan)夹在中印之间,图中不丹西部和北部的深红色处是中、不传统边境争议区。(Stratnews Global)

锡金:印度“鸡脖子”的屏障

在不丹以西的锡金就能突显出不丹的重要性。锡金本自成王国,18世纪曾属清朝藩属,到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入侵,成为了英国事实上的保护国。到印度独立后,锡金则转为印度的保护国,直至1975年遭印度吞并为止。此后中方一直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支持锡金流亡政府的主权申张,至2003年才因印度承认中国对西藏自治区的主权,而认许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

锡金邦位处在西里古里走廊(Siliguri Corridor)之北,夹在尼泊尔与不丹两个扮演缓冲角色的国家之间,是中国力量可直插西里古里走廊的通道。西里古里走廊是印度本土与东北部的狭窄通道,长22公里,最窄处只得23公里,人称“鸡脖子”:此地一失,印度东北七邦(鸡头)即与印度本土(鸡身)分离。印度之所以极力要将锡金纳入自己国境之内,就是要间接“扩阔”这一条“鸡脖子”,以保脖子难断。

问题是,如果对锡金邦的控制是印度增加战略纵深的计划一部份的话,这一计划远远尚未完满。

图中红点处为西里古里走廊,其北方位处尼泊尔(Nepal)与不丹(Bhutan)之间的突出处为锡金邦。(WIkimedia Commons)

洞朗:指向西里古里的匕首

传统上,西里古里往北穿越锡金邦到现今中国境内的春丕河谷属于西藏与印度的交通要道,锡金王国的存在本来就是依然这片地域的操控而来。从地图上看,虽然锡金邦最北处离西里古里走廊有超过150公里直线距离的纵深,然而中方控制的春丕河谷夹在锡金邦与不丹之间,像一把匕首般指向西里古里,将中国边境与西里古里的距离拉近近半,而且避过了锡金北部的高山地带,对西里古里走廊构成更大的潜在威胁。有学者更认为,春丕河谷是喜马拉雅地区“单一最具战略重要性的房地产”。

因此,锡金邦的控制权其实尚未能对西里古里起到足够的屏障作用。

要消减春丕河谷构成的潜在威胁,位处中、印、不丹三国交界的中不领土争议区洞朗高地(Doklam Plateau),对印度而言就扮演了重要角色。洞朗高地,是中印2017年边境对峙的所在地,其地势高处可达海拔4,600米以上。在印度的描述中,洞朗高地直临印度锡金防守之东,其主导性的地势不只饱览春丕河谷,更俯视西里古里走廊——如果中国占据了洞朗,印度的防守面向将完全被扭转。

换言之,如果印度能透过其与不丹的关系,将中国排除在洞朗之外,甚至在洞朗建构出对自身有利的军事布置,中方拥有春丕河谷对印度的威胁力度将大大减低。但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中方夺得洞朗的控制权,其对印度的地缘威慑力将大大增加——2017年的洞朗对峙,正正就是因为中方开始修建延伸至洞朗地区的道路,印军越境进入洞朗阻止而起。

图中锡金(Sikkim)与不丹间向南像刀锋般突出的中国领土为春丕河谷,黑圈一带为洞朗高地所在,而图中左下狭处为西里古里走廊。(Insights IAS)

此中,不丹的取态极其关键。早在1996年,中方就曾提出以不丹以北中不争议区的496平方公里土地交换不丹,换取包括洞朗在内的不丹以西269平方公里争议土地,却未获不丹接纳。虽然在2017年后,中方继续了其在洞朗的建设,但到2020年,中国似乎仍在透过加大对不丹争议领土的主权申张,继续向不丹施压,以图获得后者正式将洞朗地区交到中国手中。

事实上,对于多山的不丹,洞朗高地的重要性只在其放牧作用上。但对于印度和中国而言,却是边境战略对抗的关键位置。过去数十年,不丹的外交政策都在印度的主宰之中,然而本年10月不丹却与中国签署了《关于加快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走”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引起了印度外交分析界的担忧。

印度的“保护国”?

今天的不丹虽然是个作为联合国成员的独立国家,然而其宗教和文化基本上也是西藏文化的延伸,超过七成人口信奉藏传密宗佛教;其最大民族是从公元9世纪起开始从西藏移入的阿洛人(Ngalop);唯一在不丹有书写文学传统的国家语言宗喀语(Dzongkha)亦是以藏文书写,与今天中国西藏南部的藏语方言及锡金邦藏人所说的锡金语基本能相通。当西藏属中国领土之际,不丹在文化上可说是中国的延伸。

事实上,根据不丹方面的研究报告,中方在1960年代就曾指,不丹人、锡金人和拉达克人(Ladakhi,位于中印西线边境争议地区)是西藏大家庭的一部份,因而隶属于西藏,也隶属于中国。

回顾历史,不丹在8世纪前后属于吐蕃的一部份,不过其后逐渐自成一国,到17世纪初由出生于西藏的僧人阿旺朗杰(Ngawang Namgyal)花费30年统一全不丹,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管治体制,才开展与不丹与西藏不同的历史命运。

宗(Dzong)是不丹的佛教传统建筑,有城堡守护的功用,其风格与西藏境内的类同。(Wikimedia Commons)

此后数个世纪,不丹屡与包括西藏在内的外部政权发生冲突,其内部地方势力之间也时有纷争。在18、19世纪英国势力在印度次大陆扩张的时期,不丹则局部落入英国势力范围之中,将不丹南部通道割让英人,亦接受在任何与邻邦冲突之中由英方作调解人,由此换取了英国每年的资助。

直至1907年旺楚克王朝(House of Wangchuck,持续至今)建立之后,虽然不丹与西藏关系依然密切,但在政治上却处于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历史发展就决定了不丹与上述的锡金一般,在印度独立后自然而然地归进了印度势力范围的一部份。

1949年,印不双方签署了《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订明“就对外关系而言,不丹政府同意接受印度政府建议的指导”,使不丹变成了印度的实然保护国。其后,中国取得西藏控制权,印度与不丹都流传着中方有意将类似不丹这种西藏文化圈的地域都吞并下来的传言,更使印不两国关系更为紧密,而中国与不丹至今也没有外交关系。

虽然中不双方自80年代起已开展了边境争议的会谈,而不丹和印度在2007年也签署了新的友好条约,取消了上述有关不丹外交政策的条款,使不丹在中印之间有了更为中立的地位,可是,数十年来,不、印的紧密关系已使不丹在基建和经济上融入了印度影响的圈子当中,其国内的主要公路皆与印度作交通,其超过八成的进口商品皆来自印度,超过九成出口以印度为市场,其国内的水力发电大部分产能都用作供应印度,可算是印度供电体系的一部份。

即使近来中不关系愈见改善,但印度依然依靠着其来自英国殖民时代的历史遗产,以至过去数十年的经营和援助,对不丹构成了主导性影响。

从地图可见,不丹的交通要道全都通往印度。

不丹难演主动角色

随着中印近年在边境冲突愈演愈烈,而中印的国力差距也远比中印1962年边境战争之时拉开了很多,不丹此刻已经明显走上了一条游走于中印之间的路线,尽量摆脱过去作为印度保护国的身份。

近年,印度一直寻求在不丹东部的萨克滕野生动物保护区(Sakteng Wildlife Sanctuary)建设道路,让印度可以更快向其阿鲁纳恰尔邦的中印东线争议地区行军,就似乎未能得到不丹当局同意。而中方在2020年中也将此地域新增至其与不丹的领土争议之中,却未有阻碍不丹本月与华签署有关边境争议的谅解备忘录。

从此等迹象可见,不丹已不再在外交政策上紧从印度指示。不过,印度对于不丹的经济影响力,配合着中方主要以军力施压的布局,也决定了不丹不会走上一条明显的靠边站路线,而是希望维持自身的独立性,不被卷入中印冲突之中。

然而,正如此前的洞朗对峙一般,随着中印边境争夺对抗愈演愈烈,夹在两强之间的隐世小国其实难有扮演主动角色的余地。游走于中印之间虽然是维持其独立地位的不二法门,但是法门背后终点何在,却不在不丹的可控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