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塔利班背后的巴基斯坦只扮演“无奈角色”?|地理看世界
正当阿富汗塔利班将反对派武力控制的最后一省攻克、正式公布其伊斯兰酋长国的临时政府权力分配之际,喀布尔街头又再出现反塔利班示威,其间有人高呼“阿富汗万岁,巴基斯坦去死”,将塔利班夺权的矛头指向一直对其有所支持的巴基斯坦情报部门。
事实上,在塔利班宣布攻下潘杰希尔省(Panjshir)并正式确立政府领导层名单之前,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局长哈米德(Faiz Hameed)就曾特意飞往喀布尔会见塔利班高层。不少分析都认为哈米德之行摆平了塔利班各派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同意见,而网上更广传了巴基斯坦以无人机助攻潘杰希尔省的说法。
当然,巴基斯坦暗助塔利班以对抗美国入侵后的阿富汗政府,从来都是公开的秘密。塔利班份子的宗教思想来源本来出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宗教学校,而ISI更一手扶植、培训塔利班武装力量,提供资金和武器,以在阿富汗建立亲巴基斯坦政权为目标。1996至2001年的塔利班政府,在全球几乎一致杯葛之下,也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承认。
在2001年美国反恐战争爆发之后,巴基斯坦一直收容塔利班,甚至是阿尔盖达份子,用以保存其在阿富汗的影响力。如今塔利班临时政府的领导层在美国入侵后就转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Balochistan)首府奎达(Quetta)为基地,外界称之为“奎达舒拉”(Shura,即伊斯兰传统中的咨商会议),谋划反攻。而2011年拉登被杀时所在的巴国北部阿伯塔巴德镇(Abbottabad),离ISI进行秘密行动的Tarbela Ghazi基地更只得十数分钟的直升机航行距离。
对于理论上与巴基斯坦关系友好的塔利班此刻在邻国回朝,巴国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也称此为阿富汗“破除奴役枷锁”的时刻。
我们不得不问的是,为何巴基斯坦一直以来都不顾美国施压,如此坚持不懈地支持塔利班?这就要从巴基斯坦的地图讲起。
东线直面“世仇”却无险可守
打开巴基斯坦的地形图,大家会发现巴基斯坦从来不是一个有地理根据的存在,除了北方与华边境的高山稍安之外,东西两边若非毫无地理屏障,就是边界乱划在屏障之上,割裂当地民族,使之失去防守效益。这也难怪——接壤巴基斯坦的四个国家边界有三条皆是英属印度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包括连接阿富汗的杜兰线(Durand Line)、连接伊朗的边境,以及部份传承自印巴分治期间雷德克里夫线(Radcliffe Line)的对印边界。当中只有中巴边境为双方所订。
至于南部的海岸,由于西南俾路支省有分离主义存在,治安不稳,且属由伊朗高地延伸出来的山区和沙漠,交通不便,巴基斯坦虽然坐属波斯湾出海口对岸的地理优势,其对外海运交通却主要依靠接近印度边境的卡拉奇(Karachi)港,占进出口贸易六成。此港口单一命脉若出差错,巴基斯坦几与内陆国家无异——因此其陆上边境的守备对其国家安全极为重要。
当中,最重要的是印巴边界。这条边界自南而北长达3,300公里,从南起自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和巴国信德省(Sindh)的临海处,经过两国旁遮普(Punjab)所在的印度河肥沃平原,北及两国克什米尔(Kashmir)争议领土上的实际控制线,终于中印巴三国交接的喀喇昆仑山脉。
在此边界上,除了南部的塔尔沙漠(Thar Desert)外,从“世仇”印度进侵的角度而言,巴基斯坦完全无险可守。首都伊斯兰堡(Islamabad)距离印度克什米尔边境不足100公里,其他位处旁遮普省的全国首要大城拉哈尔(Lahore)、费萨拉巴德(Faisalabad)、古吉兰瓦拉(Gujranwala)等皆在边境150公里以内,这些城市所在的平原地势更可让入侵者长驱直进。
“旁遮普”在古希腊、梵文和波斯语的称呼中都有“五河之域”的意思,意指印度河五大支流的汇聚,是印度与巴基斯坦最肥沃的土地。对于幅员广大、掌控恒河流域的印度而言,这尚未算得上是存亡所在,但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其旁遮普省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占全国经济产值五成以上,更是农业和工业重心,属必不可失之地。
而且,由于印度河以西即临从阿富汗而来的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地形,交通不便,旁遮普可算是位于北部的伊斯兰堡与南部首要港口卡拉奇所在的信德省的必需连接交通地域。此地一失,巴基斯坦即被割裂成两半。
由此可见,如何守住几乎无险可守的印巴边境,可算是巴基斯坦国家存亡的关键所在,也解释了为何该国会本着“相互保证毁灭”(MAD)原则发展核武自保。而巴基斯坦对于克什米尔全境的主权声称,一大部份也是为了为自己的首都重地制造更大的战略纵深。
“西线无事”的战略目标
在东部边境处于天然国防劣势的背景下,阿富汗和伊朗这一则的西部边境也就有了其战略重要地位: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只要西线无事的话,其国防主力就可以不必分心,继续集中东边的防务;但对于印度而言,如果它能够在巴基斯坦的西部邻国经营出战略盟友,这将能对巴基斯坦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若印巴冲突再起,这将是极其重要的筹码。
巴国西邻之一伊朗,虽然是什叶派,与以逊尼派为主的巴基斯坦有异,但双方除了宗教相关的矛盾外,在压制俾路支分离主义向来都有合作空间。而且,伊朗作为一方大国,也不会轻易为印度指使。但巴国另一西邻阿富汗却是另一回事。
在华盛顿外交政策圈子里面,巴基斯坦往往与阿富汗连结在一起作为同一个行动区域,称为“阿富巴基”(AfPak)。这一划分正正突显出阿巴两国之间杜兰线边界的不切实际。在地理上,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属于兴都库什山脉的延伸,与阿富汗一样是交通印度次大陆与中亚以至阿拉伯世界的枢纽地段,通过山峦中的几条通关要道通行。
因此,巴基斯坦这块土地像阿富汗一般,一直是印度次大陆与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接前线。无论是公元前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亚历山大帝国,还是阿拉伯的倭马亚王朝(Umayyad Caliphate)、起自今天阿富汗东部的突厥加兹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等等,也是如此。
事实上,巴基斯坦最广泛应用的乌都语(Urdu)在突厥波斯语中就有前线军营的意思,以波斯化的阿拉伯文字书写,文法却与印地语和其他梵语相近。
“阿富巴基”的概念也反映在其民族分布之上,印度河以西、接邻阿富汗的开伯尔-普什图省(Khyber Pakhtunkhwa)是塔利班所属的阿富汗南部普什图族(Pashtun)聚居地,而居住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人口高达4,300万,比居于阿富汗的高出近两倍。这就造成了巴基斯坦依据杜兰线而起的西部边境“似有实无”的状况:一条人为的边界难以阻碍普什图人在他们熟悉的山地区域依旧自由往来。
在这个种族分布的现实之下,巴基斯坦不能不承认此西部区域的命运与阿富汗难分难解的事实,而杜兰线乱划在高山之间也抛失了此地域高山地势作为战略屏障的功用。
普什图族“大阿富汗”的阴霾
更让巴基斯坦担心的是,多由普什图人主政的阿富汗向来都有带着一点普什图民族主义的倾向,认为开伯尔省本来就应该是大阿富汗的一部份,因此一直不太愿意承认杜兰线的边界。
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Hamid Karzai)就曾声称阿富汗永远都不会承认杜兰线。今天的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Zabihullah Mujahid)被问到巴基斯坦本年终于在阿巴边境修筑好用以防止非法越境的围栏之后,就指“这些围栏将人民与家庭拆散,我们要建立一个安全又和平的环境,使围栏不必再起”。由此可见,即使是尽得巴基斯坦支持的塔利班,对于开伯尔省的主权谁属问题似乎也有其独立主张。
如果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如愿以偿,实然地甚至在法律上将以普什图人为主的巴基斯坦国境收归己有,将能以居高临下之势威胁到旁遮普心脏地带的安危。我们更可想像一下,如果这个阿富汗政权甘为印度政府的地缘政治棋子,巴基斯坦将难以避免要向印度作出种种让步以换取和平。
自美国入侵推翻前度塔利班政权之后,多届印度政府都着意经营与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政府的关系。2001年以来,印度在阿投资高达30亿美元,连喀布尔的新国会大厦也由印度出资兴建,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5年更亲身出席了其开幕仪式,同时印阿双方也有在军事训练上面的合作。对于这些发展,巴基斯坦当然看在心中,而这也许亦解释了为何巴基斯坦在美国压力之下也一直维持对塔利班的支持。
如今塔利班回朝,当然马上解除了阿富汗出现亲印政权,甚至印度盟友的风险。但塔利班意识形态上的复杂性也使巴基斯坦难以心安。
上述的普什图民族主义,一直存在于与阿富汗塔利班同根的巴基斯坦塔利班(TTP)之中。TTP一直活跃于阿巴边境地带,誓要与巴基斯坦当局作战至普什图斯坦独立开去为止。塔利班领导层疑是出于务实主义,一直不满TTP针对巴基斯坦的行动,可是这并不代表塔利班份子意识形态上并不同意TTP的普什图民族主义。如今,塔利班若能独立于巴基斯坦支持而顺利管治,务实主义的考虑也不必然存在,TTP份子与其塔利班兄弟未必没有可能会在阿富汗境内合流,对巴基斯坦构成比以前更大的安全威胁。
在东直面印度敌手却无险可守,在西则有敌友之间的塔利班,巴基斯坦注定了要为其国防在两边费煞心思。不过,在东边地理现实难解的前提下,尝试在阿富汗经营出亲巴政权以保西线无事,却是无可奈何下必然要做的事。因此,无论阿富汗的局势如何改变,巴基斯坦的手影也难以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