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多角度分析中国经济与中美贸易谈判 四大投行怎么看?
中国2025年5月初密集出台货币宽松政策并启动中美贸易谈判,成为全球经济焦点。野村证券(Nomura)、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及高盛(Goldman Sachs)四大投行通过深度报告,从政策效果、贸易前景、经济预期等维度展开分析,为市场提供了立体化的观察视角。
一、货币宽松政策:多工具协同发力,应对内外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5月7日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召开政策吹风会,推出新一轮货币宽松组合拳,多家投行对政策细节及影响展开解读。
野村证券指出,此次政策包括50个基点全面降准(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10个基点政策利率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降至1.4%)、25个基点结构性工具利率下调(含再贷款、PSL及公积金房贷利率),以及1.1万亿元新增再贷款额度(聚焦服务消费、养老、科技及中小企业)。
尽管政策力度略低于野村此前预期的“15个基点政策利率下调”,但多形式利率下调仍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该行维持“四季度再降50个基点RRR及15个基点政策利率”的预测。
摩根士丹利强调,此次政策“略超市场预期”,体现了中国在中美谈判前“提振内需信心”的意图。除总量宽松外,结构性工具成为亮点:5000亿人民币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3000亿人民币科技再贷款扩容,显示政策向新经济与民生领域倾斜。
该行同意到,房地产领域政策增量有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及“白名单”已引导6.7万亿人民币银行贷款支持房企保交楼,暗示房地产仍依赖现有框架修复。
摩根大通则将此次政策定义为“2024年9月政策转向的延续”,指出政策工具与去年秋季类似,包括总量宽松(RRR降至6.2%)、利率市场化调整(LPR预计随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及资本市场支持(保险资金风险因子下调10%以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该行特别提到,证监会提出“支持中央汇金发挥市场稳定基金作用”,显示监管层对股市的直接干预意图。
二、中美贸易谈判:从关税对峙到渐进缓和 前景仍具不确定性
中美将于瑞士举行今年首次高层贸易谈判,成为打破关税僵局的关键节点。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指出,当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实际关税高达107%,谈判可能推动关税“从禁止性(prohibitive)降至高位(elevated)”,预计今年底前平均税率降至4%左右,同中国可能采取对等减让。
然而该行强调,鉴于半导体、钢铁等产业回流诉求,全面关税取消“短期内难以实现”,谈判更可能聚焦“阶段性降税”与“特定行业豁免”。
野村证券则警示,即便货币政策发力,出口下滑与房地产低迷的“双重打击”仍需更激进的财政措施。该行指出,2021年以来房地产危机因出口强劲得以缓解,但当前货柜运输数据显示出口已现疲态,叠加美国关税压力,中国需在养老金改革、财政体系修复等结构性领域突破,而非局限于短期刺激。
高盛的市场即反应分析显示,谈判预期推动风险资产普涨:标普500期货上涨1%恒生科技指数开盘涨2.2%,但因政策力度未分投资者预期(如逆回购仅降10个基点而非20个基点),午后涨幅收窄,反映市场对“政策强度”与“谈判实效”的双重博弈。
三、经济增长预测:短期承压与长期结构调整并存
在增长预期上,国际投行普遍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但分歧在于政策对冲的效果。
摩根士丹利维持“四季度GDP同比3.7%”的预测,认为关税冲击峰值将在下半年显现,二季度增速或降至4.5%以下。该行强调,尽管11.5万亿人民币补充财政计划可能于7月政治局会议推出,但货币宽松仅能“缓解压力”,增长核心风险仍来自外部需求萎缩与房地产投资低迷。
摩根大通则指出,一季度5.4%的GDP增速背后是“内需韧性”支撑,但4月制造业PMI降至2024年以来最低,显示关税已冲击制造业信心。该行预计政策分两步走:当前以货币宽松“前置刺激”,下半年加码财政发力(如3000亿人民币以旧换新补贴扩容),全年RRR累计降幅100个基点、政策利率降30个基点。
野村证券进一步强调结构性挑战:房地产投资同比下滑与中美脱钩的叠加效应,可能形成“长期增长拖累”,呼吁中国需在财政体系改革(如保护民营企业)、国际经贸关系修复上采取“超越短期刺激”的举措。
四、市场与政策联动:工具创新与风险对冲
除传统货币工具外,各投行意到政策对资本市场与特定行业的定向支持。例如,摩根士丹利提到“保险资金试点扩容”与“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下调”,预计将引导数千亿元长期资金入市;高盛则关到“科技再贷款期限延长至3年”,认为这将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利好硬科技领域。
在风险提示方面,野村与摩根大通均指出,若谈判未能达成实质降税,或美国将关税压力扩展至科技、金融领域,可能引发出口与外资流动的双重冲击。高盛的大宗商品分析显示,铝价因谈判预期下跌、原油上涨,反映市场对“贸易流通修复”与“能源需求韧性”的分歧。
结语:在“双轨调整”中寻找平衡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内部政策宽松”与“外部关税博弈”的关键期。四大投行的分析共同揭示:
短期看,货币宽松与结构性工具可对冲关税冲击,但难以解决房地产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深层问题;中长期看,中美贸易谈判的“渐进式缓和”虽可缓解短期压力,但若缺乏财政改革、开放升级等配套措施,增长韧性仍面临考验。
市场需持续关7月政治局会议的财政发力细节,以及中美谈判中行业豁免清单的落地进度,这两大变量或将决定2025年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实际成效。
本文获《智通财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