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达成协议”从来就不是华府的共同目标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8月19日宣布,美国政府针对美国企业与华为公司的交易限制,将再度押后90天实施。不过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实体清单”上新加了46间与华为相关联的企业。90天后若美国政府不再延期,美国企业在与“实体清单”上的这些企业相往来时,都会受限。
自2018年7月中美两国首次开始向对方商品加征关税以来,中美两国的贸易战已经打了一年有余。期间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主任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的牵头下,两国对谈12论,两国元首在这期间也藉年度G20峰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大阪两度会晤,至于结果,各方都有目共睹。
相较于去年11月底阿根廷G20峰会后两国冲突稍缓的情况,今年6月底日本G20峰会上所达成的共识则很快就被推翻:美国拟额外加征针对3000亿中国商品的关税;华为与美国伙伴企业的生意虽被延长豁免期,却并没有正式解除,且一直受到限制;而中国也因此未恢复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
其实,近两个月中美的往来,可谓是过去一年多中美贸易谈判的缩影:中方的立场一直是“谈,大门打开;打,随时奉陪”;美国的态度则在缓和与强硬中来回摇摆。而当我们放眼关税和华为之外,无论是汇率、金融、香港乃至对台军售,中美显然在陷入更为对立的局面。
华府之所以会有此摇摆,中美之所以矛盾难解的原因,自然是在于中美综合实力此消彼长所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不过在此宏观背景下,“达成协议”亦从来就不是华府的共同目标。
在过去一年多以来,美方围绕两国贸易战的论述一直是“两国贸易关系不公平,因此试图通过谈判改变当下两国贸易结构”。按照这个逻辑,美方在关税和华为等方面的操作,原本应当只是华府为了促就两国谈判的“工具”。
但是,对如今制定美国对华政策的人而言,或许“达成协议”原本就不是其最初目的。
回望2018年,美国政坛有不少争论,但反华反中立场却受到民主共和两党、全球化支持者和民粹主义者、商界和工会等多跨领域的支持。在此过程中,所谓“脱钩”又或是“脱离接触”(disengagement)的倡议也愈发受到讨论,也即中美各走各路,不需要那么多的双边贸易,彼此互相阻隔投资,降低对彼此的依赖程度。
不过,发出此类倡议很容易,具体落实却很难。中美贸易往来是相互受益的,中国经济崛起对美国有益,美国经济复苏也对中国有益。在经历了从“互不相关”到“相互依赖”的过程后,再想退回到互不依赖的程度,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简单举例,若两国贸易确实大幅降低,美元和美国国债需求也会随之大幅减少,届时且不说美国去哪里寻找消费者产品的替代生产地,也不必多算成本需要提高多少,单是“去美元化”和美债,就足以在美国掀起颇大的政治动荡。
脱钩的害处如此,那么其收益呢?为什么诸如白宫贸易与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主任纳瓦罗(Peter Navarro)等人会一再向特朗普推销“美中脱钩”?不外乎两点:一则,降低亲华游说组织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力;二则,动用美国政经军事及舆论能力孤立中国,降低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发展空间,确保美国相对优势不受挑战。
遍览美国政府针对中国政府的一系列贸易行为,一方面是试图孤立中国,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了达到“脱钩”的效果,从而提出不符合现实的过分要求,“进可求‘美国赢’的全面协议,退可求中美脱钩”。
在这样的情况下,贸易战若延续,有无脱钩的可能?显然是有的,却需要两国及各国付出颇大的代价。对此,中国有足够的制度定力予以支撑,美国有没有?这是普遍存疑的。特朗普明白其中之理。围堵中国的长远战略对他本人并没有太多益处,反观短期利益才更符合他在选举政治层面的需求。这也令他一直是白宫里“最大的对华鸽派”。
然而,如果说2018年的“脱钩”还仅为一种倡议,那么随著当下两国贸易谈判愈发受阻,且开始向各领域蔓延,部分白宫幕僚抱持“进可求‘美国赢’的全面协议,退可求中美脱钩”的心态,那么这也愈发成为需要严肃对待的潜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