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8展望2019】美国撤军叙利亚 中东战事远未平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12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军将从叙利亚全面撤出,这一决定随即在在美国舆论引起广泛挞伐,CNN等自由派媒体更指责总统“给普京和巴沙尔送来圣诞礼物”。然而这样的决定并非空穴来风,过去一年,叙利亚反对派最后一个据点已被拔除,ISIS也基本宣告覆亡,七国争霸的地图成为“万里河山一片红”,特朗普面对的叙利亚早就不同了。

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每隔不久便会绘制最新的局势图。7年前,红色的政府领地支离破碎,绿色的反对派控制区星罗棋布,而代表黑色的ISIS领土像是两道疤痕,盘踞在幼发拉底河畔。

美撤军叙利亚 :特朗普的共和党友、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形容该决定“正在制造灾难”。(美联社)

叙利亚局势迈入尾声

ISIS的大部分势力于去年覆灭后,接下来便轮到叙利亚反对派。继2017年丢掉第二大城市阿勒颇,反对派武装于今年年中失去南部城市德拉,这一反对派势力的发迹地。至此,叙利亚反对派力量已宣告终结,剩余散兵只得逃亡北部,寻求土耳其庇护。

当下,叙利亚境内仅有两块土地不在大马士革政府的控制下,有待政治谈判。其一为叙利亚西北部的伊德利卜及阿芙琳地区,目前由亲土耳其民兵掌控;其二则是位于东北部的库尔德控制区。

叙、土、库争议三方自然各有盘算:对大马士革政府而言,当务之急便要统一国家,展开战后重建;库尔德人则想最大限度维护下辖根据地的自治;至于土耳其,自然希望库尔德势力越弱越好。

2018年9月,在南部战国颇丰的政府军本想一鼓作气,拿下伊德利卜,却在土耳其的严辞警告下退缩。至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2月12日,还宣布将在数天内对叙利亚东北部的库尔德自治区发起总攻,却也因美国和叙利亚强烈反对最终破局。如今三方势力正互相牵制,库尔德和土耳其哪一方可先行同叙利亚政府达成协议,或许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中东大地战事不止

叙利亚内战终结,不代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好运。在也门,沙特领导的联军同胡塞核武装持续对峙,至今已令全国数千万人陷入饥荒。而根据NGO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的估计,已有8万5000名婴儿因此饿死,甚至高过全球每年因恐怖袭击死亡的人数。战事中,双方更争先攻击医院、水厂等民用设施,泯灭人性。

美国撤军叙利亚:图为一名男子骑自行车前往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Damascus)难民营。(美联社)

所幸在联合国的介入下,双方和谈似乎有一定进展。12月11日,交战双方签署“换俘协议”,相互交换约1万5000名战俘。美国参议院早前也通过决议,终止为沙特在也门的行动提供军援,以惩罚穆罕默德王储涉嫌谋杀卡舒吉,及联军在也门的不义行径。面对一系列外部压力,沙特或许会放弃开始时“坚决剿灭胡塞武装”的想法,转向谈判妥协。

临近的巴以同样不平静。5月14日,位于耶路撒冷的美国大使馆开馆当日,以色列军队同巴勒斯坦示威者在隔离墙两侧爆发激烈冲突:以军士兵以实弹射击,回击巴勒斯坦示威者的石块:58人在冲突中丧生,2800多人受伤。而在加沙地区,两国更爆发2014年以来最大规模武装冲突:哈马斯向以领土发射400多枚火箭,后者则以过百次空袭回击。

美国撤军叙利亚:这曾经是拥有近16万人口的领土以外最集中的巴勒斯坦人的聚居地,已在多年战争中摧毁。(美联社)

如今,美国以库什纳主导,正有意拉拢以巴双方构建“新和平路线图”。只不过,单凭美国不顾外界反对,执意将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的往绩,又如何获得巴勒斯坦一方的信任呢?

美国折戟叙利亚

而在2018年年末,美国又为地区局势投下震撼弹。12月19日,美国宣布已完成打击ISIS的任务,而美军将“全面且迅速”撤离叙利亚。据悉,国务院人员已在命令发出后24小时撤离,剩下军队也将在60至100天内离境。

事实上,美国撤军的消息并不令人意外。4月,特朗普同马克龙进行联合记者会时便提到:美国有意从叙利亚撤军。9月时,一贯反对撤军的马蒂斯亦开口称:当满足包括ISIS被消灭等条件时,美国将从叙利亚撤军。特朗普上台以来,对中东的关注仅集中于沙特及以色列两大盟友,对叙利亚并无兴趣,更缺乏完整的中东战略。既然如此,与其冒著“伊拉克泥潭”重演的风险,不如撤出了事。

与此同时,由于土耳其一直对美国支持库尔德武装颇有微词,俄罗斯亦反对美国驻军当地。特朗普决定撤军一方面可缓和同埃尔多安的关系,令其减少对以色列及沙特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普京“做了人情”,在叙利亚军事竞争翻盘无望的情况下,为美国在随后的政治谈判争取话语权。

多强并立格局成型

但对整个中东而言,2018年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多极格局的形成。进入21世纪,中东矛盾总是聚焦于一对主角:无论是贯穿始终的以色列-阿拉伯矛盾;叙利亚“代理人战争”引出的美俄对峙;又或是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上任后骤然激化的沙特-伊朗矛盾,都属此类。不过在2018年,外界似乎见不到清晰的“二元对立”局面,中东局势也转向“多极混战”。

过去一年最异军突起的莫过于土耳其。2018年年初,埃尔多安凭借“橄榄枝行动”,在本国工人党武装及叙利亚库尔德势力间构筑了隔离带;卡舒吉事件爆发后,埃尔多安凭借手中掌握的大量资料,摇身一变成为“人权捍卫者”,重挫沙特在伊斯兰国家间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土耳其还在美俄两国游刃有余,既从美国要回了“政变首谋”居伦,也同俄罗斯完成了石油管道铺设。

“中东战事” :土耳其军队在叙利亚展开“橄榄枝”军事行动,炮轰当地北部库尔德武装组织“人民保护部队”(YPG),扬言铲除“恐怖份子”。

大国离开,群雄并立,注定令中东局势更为复杂。而在“多极格局”下,中东各国合纵连横局面也将更加普遍,为未来创造不稳定。此番情境下,军事上已撤出中东的美、俄两国仍应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利于大国的政治影响力,同土耳其、叙利亚、库尔德各方共同协商叙利亚未来政治安排。与此同时,已经收获颇丰的埃尔多安或许该收起过去几年投机式的外交风格,见好就收,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日益严重的债务及汇率问题。

不过中东地区的长期稳定,仍需要民生建设的配合。唯有大规模重建,才能令流散各方的叙利亚难民获得稳定就业和生活,重归故里,从而加速重建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需要国际社会资金、技术乃至维和等多方面的协助,全球各国也应负担起国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