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求时,我们在追求甚么 (一)
一追再追,但问我们应该追甚么的时候,我们其实已进入伦理学的探讨。在01哲学这专栏,笔者希望能连续几期透过这人人都关心的问题,探讨伦理学的种种。
年轻时,我们追求爱情和知识。毕业后,家庭和工作成了目标。中年了,我们又希望自己更有权力和影响力。一追再追,好像只想追赶生命里一分一秒。其实在追甚么?“追踪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在富裕地区,大概可高唱“原来早不缺少”不过,人仍是感到迷惘。
大家都期望有唱K唱到这一句“原来多么可笑 你是真正目标。”感觉到那清晰明朗。
一追再追,但问我们应该追甚么的时候,我们其实已进入伦理学的探讨。在01哲学这专栏,笔者希望能连续几期透过这人人都关心的问题,探讨伦理学的种种。
我们自己又是否知道,我们到底需要些甚么呢?(《子非鱼》电影剧照)
欲望即福祉
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有些是生存基本,如食欲,有些周而复始,如性欲,有些莫名奇妙,如半夜想食糖水。是不是这些欲望都被满足了,我们就处于福祉(Well being)的状态呢?
如果是的话,那我们追求的就是欲望的满足。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欲望?最大化它们,即这些欲望的实现愈多愈好?
不过,读者应该会同意,我们追求的是善,不应该是恶。但有一些欲望,比如虐待他人或者残害别人的欲望明显为邪恶的,我们似乎也不应该让它们滋长,更不要说要最大化这些欲望的满足。有一些欲望则太无聊,比如想尾指长过中指。
最重要的是,我们会把福祉的考虑范围设定为一个人一生。如果我们用欲望满足来量度福祉,我们就很可能只集中于现在的欲望。举一个例︰有一个小朋友想捉精灵,但妈妈不准,于是他走到厨房拿刀攻击这个阻碍他欲望满足的人。我们很难想像这小朋友在一生会因这欲望满足了而过很很好。反而,不满足欲望才算符合他的福祉。
以上这种把福祉的构成视作欲望满足的理论,称为欲望理论(desire theories)。
有一些哲学家,则将福祉看成是快乐和痛苦的追求。处于福祉就是快乐(pleasure)比痛苦多。持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效益主义哲学家边沁(John Bentham )。那么我们人生只要追求快乐就好了。但是,哲学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就批评这种享乐式的理论(hedonistic)是“猪的哲学”。因为照这种看法,听马勒的快乐和吃鱼蛋的快乐都是一样的。
“有了你仿佛 沈睡了 也在笑”——你,到底是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