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也分中式日式 汉服复兴带来的文化论战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随着汉服复兴,市场规模达101.6亿人民币。中国大陆年轻人对于自身的中华文化意识、认同、自信逐渐提高,同时也对日本、韩国传统文化偷偷挪用文化的行为特别敏感,但是碍于日本较早通过影视、流行进行文化输出,导致很多年轻人分不清中式与日式的不同。

汉服复兴带动起相关服饰配件的流行,像是香囊、扇子等。日前有媒体撰写中式传统扇子的文章,随即被网友发现配图的扇子是日本的房州扇。(微博@三联生活周刊)

日前就发生一起,因团扇引发的中式、日式论战。天气逐渐炎热,除了推出夏季汉服,不少商家也一并推出搭配汉服夏装的配件,其中最热门的就是扇子。有媒体写文介绍传统中式扇子,被网友发现配图竟然是日本扇,引起不少网友的好奇,到底哪种扇子才是中式扇子呢?

关于扇子,其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商周时代。古时称“箑”(音煞),又称便面、屏面,但扇子最早的功能不是用来搧风,而是作为君王仪卫的装饰品。晋《古今注.舆服》载:“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故作五明”。“五明”,即五明扇,是用于仪仗的一种掌扇。

最早的扇子其实不是用来搧风,而是用来挡风沙。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局部),图中即用于仪仗的一种掌扇。(百度百科)

那时的人们会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尾羽,制做成翟扇、长柄的雉扇等,成了展现帝王威仪的象征之一。也因为多使用鸟类的羽毛制成,因此“扇”才会用“羽”字构成。

而民间则流行用植物制成的扇子,像:藤扇、蒲扇、葵扇等;另外,随着丝织技术发达,还出现一种以绢制成的纨扇。而这种外型为一个扇面连接一根把柄以手持把柄挥动扇面搧风的扇子,通称团扇。

扇面有方型、圆型、椭圆型,或其它特殊造型。清《杖扇新录》详细记载一种竹制团扇-鸭脚扇的细节:“以竹片长尺余,三分留一,以为柄。劈为二,薄而密,作数十片,以细线编之如帚,用纸或绢粘其两面,锦缘其边,作团扇形,亦可书画。扇甚轻,形如鸭脚,故名”。

这个作法与日本团扇-房州团扇非常相似,同样都是由宽竹片当扇柄,再将竹子劈开细竹丝、用丝线定型,再糊上纸当扇面。根据学者研究,中国团扇大约于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传入日本。

福建福安当地制作的官埔油扇,上头有相当细密的扇骨。(微博@夏晚松)

除了鸭脚扇外,中国竹制团扇还有其它的制作方式,像是福建福安官埔油扇,其扇骨是由一整根竹子制成,扇骨细密且扇面还有弧度,并用桐油糊扇使其更加耐用。福安当地过去每逢端午,娘家都要给女儿“送节”,而油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礼品。

爬梳中国团扇的发展历史后,对于何谓中式、日式扇子,应有更具体、包容的看法,不是将没有中间扇柄的团扇全都一骨脑地划到日式团扇,也不是无意识地把日本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用,还称唐代时就是如此。对于任何文化上的事物,都需要广泛地多方阅览,才能更有效地区分出中式与日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