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超百亿元 山东一个百四万人县城竟垄断“山寨汉服”市场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对中国大陆的年轻人来说,汉服并不是件遥不可及的服饰,而是能穿出门的时尚。不过汉服“出圈”、成为具有庞大市场规模的产业链后,各种乱象也逐渐显现出来。最近一则报道山东省曹县的汉服市场的文章,登上了微博热搜。介绍曹县制造的汉服占了市场三分之一,不少民众恍然大悟,原来不只四川、广州等地,山东也有这么多制作汉服的工厂与商家?

年轻人穿汉服上街已成为时尚潮流。(VCG)

为追寻遭文革破坏的传统文化,不少中国大陆年轻人于2004年开始在网络上推广汉服,借由失传以久的服饰推广中华文化。因此汉服近几年发展快速,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学生,对平价汉服有非常大的需求。据媒体统计2021年1月的汉服爱好者人数达689.4万人、市场规模达101.6亿人民币,且随着中国大陆疫情趋缓,目前汉服的销量已远多于2020年。

山东曹县过去是做传统服饰、戏服起家,为了因应广大的消费需求,曹县当地加开不少汉服工厂、汉服商家基本都有两间以上的汉服网店,但仍供不应求。不过,山东曹县的汉服对于资深汉服爱好者来说,是个需要重点标记的地方。原因无他,因为目前市面上有95%的山寨汉服都来自山东曹县,一个2017年时常住人口约140万的县城。

日前央视大幅报道山东曹县的汉服商家,却被不少资深汉服爱好者发现,该篇新闻竟是在报道山寨汉服。(微博@央视财经)

有资深的汉服同好网友实地前往曹县,当地的汉服商家就开门见山问:“是作仿的还是原创?有样品或图片?”,并发现很多商家为了迎合部分对汉服认识不多、但又想赶流行穿汉服的消费者,提供许多“影楼化”的粗糙汉服。让努力考据、还原的汉服又逐渐走回影楼装那种融合现代艺术的风格,不仅破坏这几年汉服运动建立的审美基础,也显示出平价汉服受大众欢迎的同时,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汉服运动发展至今,为了与古装戏剧、传统戏曲的戏服有所区别,同时向大众推广历朝历代的汉服体系,对于影楼装是强烈排斥的。由于投入汉服运动的年轻人,年纪多集中90后、00后,他们的版权、知识产权的意识相对来说较高,从复兴之初便不断倡导、鼓励刚入坑的汉服萌新们购买正版、原创的汉服,远离山货。因为大部分的山寨汉服,从形制,配色、花纹、面料都是完全照抄正版商家的设计,但布料、缝制粗糙(虽然也有高仿)。

许多人忧心,若是大众都倾向购买山寨汉服,不仅会压缩到正版、原创汉服的生存空间,更会发生劣币逐良币的情形,那么以后要穿到原创、精心设计的汉服,恐怕就有难度了。

面对有山有正的汉服、制作、贩卖山服的汉服商家,最好的方式是下载相关的汉服APP查询。(微信@汉服安利)

因此汉服同好们对于汉服的山正相当敏感,甚至还有不少APP、微信公众号提供民众查询汉服店是否为山店的功能。汉服爱好者通常也会对于汉服店内的哪几款服饰下架、绝版,也会了如指掌,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买到山服,被有火眼金睛的其他汉服同好认出来。

不过在法律上,汉服的抄袭界定模糊。原因是不少汉服商家在设计图案、花纹,多会参考出土文物、壁画等,这些古代图样并不被法律保护(著作权保护期限只有50年)。那要如何让正版、原创的汉服能够得到法律保护呢?那可能必须在参考古代图样上,多加点该店、品牌特有的图纹,或许就能提升正版、原创的汉服,被法律保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