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电影 盘点4类接触:灭世者、救世主和宇宙难民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经常警告人类不要招惹外星人(正确应为外星生命),但美国人就当耳边风,尤其是电影制作人,一直以来拍摄了大量涉及外星人题材的电影,各式各样的外星人轮住造访地球,仔细观察一下,当中曾经大热的外星人电影都有不同卖点,这些卖点正正反映了美国人对于外太空的想像,背后同时也折射出他们对自己身处之时空存在的忧虑及期盼。我们可以把这些经典外星人,细分为四大类。
天煞袭地球型
如果说1930、40年代荷里活是怪兽电影大行其道,那1950年之后便是外星人电影的时代,当时美国人不再喜欢看不知名怪物与人类大战,而外星人入侵与地球人大战的故事,取代了怪兽攻击人类,成为受欢迎的题材,相关作品多如雨后春笋,包括《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The War of the Worlds》及《Invaders from Mars》等等。
但是这类外星人入侵电影却正正反映当世界大战紧随其后的是冷战,美国政府不断宣传共产主义的威胁,时时刻刻提醒国人防备苏联入侵渗透、斯大林企图让共产主义称霸世界、会令奉行资本主义的美国灭亡。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俄国人就像不怀好意的外星人一样,外星人入侵电影自此也成为美国荷里活电影的不朽题材,每每安排美国人代表人类奋而抵抗击败这些“外敌”。
要知道地球保卫战的最终结果,就不得不提1996年《天煞:地球反击战》(Independence Day),《天煞》继承了《异形》(Alien)及《铁血战士》(Predator)系列虫形外星人(下称异形)的刻板印象,讲述异形乘坐战舰大举进攻地球,配以大量逼真电脑特技及令人震撼的灾难场面,取得空前成功,全球票房劲收8亿多美元,成为经典外星人入侵电影。
1996年《天煞》上映之时,美国也正稳站世界一哥之位,以“世界警察”自居,打败外星人的重要责任当然要留给他们。然而,后冷战时代历史并不如日裔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断言,全球各国迈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世界各地出现的问题愈来愈多,或者这也是外星人入侵电影拍完又拍,《天煞》要拍续集的原因之一吧!
拯救世人型
外星人造访地球的目的不再只是侵略,而是拯救世界的想像,源自于1951年电影《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电影破天荒将外星人Klaatu设定为一个救赎者,伴随他而来的还一个具有灭世能力的机械人Gort,他们的任务是警示世人放弃互斗,劝勉各国不要再发动世界大战,否则Gort就会使用死光眼射爆整个地球。
Klaatu颠覆了美国人对外星人的印象,电影以100万美元成本制作,录得1,800万的惊人票房,皆因当时美国人正身处冷战时期,人人心底也害怕核子战争爆发令人类灭绝,这种核威胁构成了美国人的另一心理阴影,像Klaatu这样的救世主就可填补这片空白,难怪《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在1995年被美国National Film Registry评定为在历史、文化及美学上都具有重要性的作品。
2008年电影被翻拍,中文名为《地球停转日》,由奇洛李维斯(Keanu Reeves)饰演的Klaatu同样念着Klaatu barada nikto,但所指斥的不再是过度军备竞赛带来的灭世战争危机,而是地球人奉行资本主义、大企业滥用资源,令到地球气候失衡,能源转化失效,无可能再持续发展。
新旧版电影虽然相似,却在不同年代诉说出两个信息,而且旧版本倡议发展企业生产来达致和平,新版则批评过剩企业生产导致地球迈向灭亡,完完全全就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亲和路线型
在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中,外星人摇身一变成具有人性的生物,《E.T.外星人》成为了外星人电影经典,在美国取得空前成功,具有童真及仁心的E.T.成为亲和路线型外星人的代表,一改外星人凶残成性或者居高临下的形象。其实,史匹堡在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已小试牛刀,把外星人描绘为与人类平等的生物,只不过两者之间存在沟通障碍,戏中外星人只能利用五音与地球人沟通。
外星人不再“热中”袭击地球,而是与地球人发展友情关系,这个赚人热泪的故事大受欢迎也与当时美国社会环境有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内工业化腾飞,经济发展造就社会富裕,女性劳动力在这时被释放(不少女权分子力争与男性同工同酬),但这时候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却无暇顾及家庭生活,孩子备受忽略,有的更在单亲家庭长大,不能享受美好的童年,连史匹堡也是在父母离异的环境下长大,难怪不少美国人都在电影找到共鸣,单在美国票房已录得4.3亿美元。
外星难民型
外星人有入侵型、救世型及亲和型,但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竟然可以是寄居于地球的难民?黑超特警组(Man in Black)系列大受欢迎,谐趣地引述外星难民的概念,剧中外星人古灵精怪,但都可变身乔装成普通人,要到地球的话,就要秘密机构注册签visa,通过保安检查,方才可以通关,主角J及K就是美国政府辖下专门负责处理外星难民在地球引起的奇难杂症。而2009年,南非导演Neill Blomkamp执导的《D-9异形禁区》(District 9),就以纪录片形式拍摄外星人电影,成功令观众设身处地感受外星人作为星际难民的苦况。
Neill接受访问时表示,人类对于外星人的想像总是非常丰富,但外星人往往代表一种地球人无法触及的力量或者文明冲突,他们总是无法与地球融为一体,于是,他刻意安排白人男主角经历了一次“变形记”,事缘男主角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身体沾染到外星人的血液,因而渐渐变成“大虾”,昔日作为美国白宫精英的他,去到第九区暂避,逃避地球人的迫害。
男主角起初非常惊恐,无法相信要变成自己所痛恨的外星人,但最后却为保护外星人与人类作战,协助他们返回家乡,原因就是他切身体会这批星际难民的苦况,接受了既为外星人且同是人类的身分认同。但是,能够切身体会弱势社群的人不多,电影让人更加了解到作为社会弱势社群的煎熬,疑幻似真地影射着美国社会低下层黑人的生活窘境。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