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老板生意经︰做自己品牌较有意义 高学历员工不能用打卡来管
5年前,大学二年级的黄庭坚到我任职的公司做实习生,初见面时我说:“你的名字和那个北宋诗人一样呀。”他跟我实习将近一个暑假,去到哪里都跟着,口头禅是:“还有什么可以给我做吗?”为了应付他旺盛的好奇心和行动力,我每日必须全力以赴上班,为此痛苦万分。此后,我们成了每一两年见一次面的朋友。每次见面,我总是老样子,而他则不断在冒险,在创造,在蜕变,总令人耳目一新。摄影:陈焯𪸩、部分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找到自己的路
黄庭坚在大学读新闻,但他没做这行,而在毕业后去了一间广告设计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写计划、跟进度、统筹工作。起初是实习,之后留了下来。
那间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地产广告和楼盘展销会,运用空间和多媒体技术制造立体逼真的视觉效果,使人感觉仿佛置身其境。他每天比同事提早上班,业余自学软件操作,此外,给自己定的功课是每天看1,000条行业新闻和参考资料。他说:“我至少得知道这行的术语。”
就这样入了行。他进而关注到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领域,认为这范畴大有可为,是未来趋势。这项技术简单来说,是用电脑模拟出一个虚拟环境,通过调动人的视觉而产生身临其境感。
目前,像Sony、HTC、Samsung等大公司都在研发硬件,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黄庭坚说:“硬件在打仗,我想,到2020年技术就会相当成熟。”
他向我解释视觉科技发展的速度:“比方说,当年周星驰的《少林足球》中,有个足球飞过来被手挡住的特效镜头,虽然不到1分钟,却用了150个人花半年完成。现在,只需要3个人用两个月就行。”
工作1年多,他已看清这个行业及公司的运作。他说:“我父母是福建人,家里人全都做生意,他们从小给我的观念是,做老板总比打工强,所以我在打工的时候,也会考虑将来自己开公司要怎样做。”
一次失败的生意经验
在大学时,黄庭坚和两个朋友开发了一个智能盆栽的玩意,此时被一间美国公司收购,他们得到一笔钱,同时有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
在美国工作了几个月,黄庭坚申请到一个迪士尼乐园的实习机会,是为设计游戏项目。正打算去迪士尼工作,他回香港见了几个朋友。朋友说:“不如我们一起办个室内游戏吧。”他心动了:与其在迪士尼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何况还能设计游戏。
他回到香港,几个朋友每人出资120万,租下过万呎场地,由他设计一个“密室逃脱”的室内游戏,共有7个房间,每间房一个主题场景:“时空穿梭”、“疯狂科学家”、“越狱”等等。每个入场者收费180元,限时玩1小时。
暑假生意好时,一个月有100万进帐,可是后来就不行了。他说:“商业模式有问题,因为是实体装修,不能随便换景,玩过一次很难有回头客。而且,其他合伙人忙着去大陆开分店,渐渐不管这边的生意,开股东会总是叫不到人,变成是我一个人的事。盈利的时候还好,一亏钱大家脸色就很难看。”
他最终选择离开,一分钱也没带走,也没有再见那些朋友。他苦笑说:“那时候因为智能盆栽卖了200万,觉得钱太好赚了,胸中满是雄心壮志,这一下120万就没有了,朋友也没有了,是个很大的教训。”
我希望给人的印象是,如果有个想法而不知道找什么人去实现,那就来找我。
一间难以定义的公司
现在这间公司,名叫“IOIO Creative”,中文意思有“十下十下”的玩味。创办1年半,从最初2个人,到现在7个人。
我问:“这是一间什么公司?”
他反问我:“为什么要去定义它呢?”
我说:“总要介绍是做什么的吧。”
他说:“娱乐、游戏、展示、广告,用不同的媒介讲故事。我希望给人的印象是,如果有个想法而不知道找什么人去实现,那就来找我。”
我笑:“你口气真不小。”
他说:“说实话,我们公司在科技上很前沿,而且品味不错,我觉得只要肯动脑筋,没什么办不到的。”
他们去年制作的一个虚拟实境作品,获得资讯及通讯科技金奖。作品取材自“格列佛游记”,人只要戴上特制眼镜,便能在丛林中的一条小河上游览,进入格列佛的世界。
黄庭坚说,这间公司他不会卖,他想做自己的品牌。他曾经去北京和上海考察,总是看到这样的场面:10几20人挤在一栋居民楼的住宅里,同吃同住同工作,空气中满是梦想燃烧的气味,人人口气都很大,将“上市”挂在嘴边,待公司做得稍微像回事,便立刻卖掉分钱。
他说:“太浮躁了。做产品卖公司我也试过,感觉还是踏实做自己品牌比较有意义。我不会用现在这间公司去融资,因为一融资就要向投资者交代,其实创业圈子很小,只要亏蚀一次,以后就很难再融到资了。还是现在这样比较自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
“你想做的事是什么?”
“将我的想像世界展示给别人,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他说。
当初打工时,他有些事情很看不惯,暗下决心自己开公司时绝不要那样。身为项目经理,他知道一个项目有多少进帐,需要花多少时间完成,付多少工资和其他成本,老板能赚多少钱。他总结到:“老板计得真尽啊。”
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因为熟悉业务,知道员工怎样叹慢板 —— 明明按两下键就能解决的事也要拖个大半天。他说:“太惨了,互相折磨,浪费时间。”
他要同事舒服而有效率地工作。上班时间是早上10点至下午6点,只要能按时交货,人不一定要在公司。他笑着说:“高学历的人不能用打卡来管。”
另一种生意经
在他们公司,没有“最后一分钟才有灵感”这回事。因为工作程序是,来一单活儿,几个人开会商量,负责人自己承诺用多少时间完成,如果大家觉得合理,就放手让人去做。
还有一个创举是信息透明化。他不介意让大家知道一单活儿的价码和公司开销,年底分红是1/3分给股东,1/3作公司储备,1/3分给员工。他的父亲,一个成功的生意人,曾经劝他别这么天真。但他认为,靠信息不对等来牟利并没有好处,员工也会偷懒,最终彼此浪费时间。
公司里只有一个人年纪比他小,其他人都比他大,反而产生一种更平等的关系。在他的感染下,大家都很坦诚,士气高涨,没有办公室政治。
其实也有过小小的挫折,比如去年10月时,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要迟出粮。他说:“在星期一例会上,我向大家宣布这个月的薪水会照开支票,但是请过些日子才去兑现,这实在很难说出口,尴尬死了。”
从此他更积极地找生意。除此之外,也在制度上作了一些调整,他说:“以前我总想学Google,多给员工福利,像集体旅行、每星期聚餐之类。可是我发现,其实同事更注重薪水,因为那数字直接反映他们的价值。自从那次拖粮之后,我取消了每星期聚餐,大家其实也想多做些事,多赚点钱。”
我听他头头是道地讲述这些年的经历和思考,想起5年前,那个勤奋好学的实习生。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