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浪漫政客马克龙 法国修补撕裂社会的“最后答案”?
连法国人也所知不多的“大热门”
法国对香港人来说,是浪漫代名词。艾菲尔铁塔下的情人、华丽时装秀中的名牌、波尔多的葡萄美酒,还有令打工仔艳羡的35小时工作周。紧贴世界脉搏的读者,或许还会想起2015年先后发生的《查理周刊》和巴黎恐袭、前总统萨科齐的献金丑闻和极右民粹主义政客马林勒庞。
不过在法国大选如箭在弦之际,乘势而起、独揽六成支持度的独立候选人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别说是香港人,甚至连法国人自己都可能认识有限。这其实并非什么新奇事,因为直至三年前,对法国民众而言,马克龙仍是个无名氏。即使今天他说要参选总统,背后亦全无选举经验,完全是位“政治初哥”,未曾经历民众授权过程的洗礼。
爱好文学的政治素人
听起来似曾相识吧?毫无选举经验的“政治素人”,这个名词近年可谓“老是常出现”。在大西洋彼岸一鸣惊人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便是其中佼佼者。可是马克龙并非愤世嫉俗的极端派,而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中间派——即使他并不喜欢这个标签。看起来像个公子哥儿的马克龙,温文尔雅,爱好文学,甚至曾经说过:“今天政治所缺乏的,无非是一点点可从文学和哲学中萃取的优越。”
无人知道马克龙是否真的如他所说,每天都至少会看几页小说、读几首诗,但他的情史却为人津津乐道。
品学兼优 赢在起跑线?
马克龙成长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神经学教授,母亲是儿科医生,童年在法国北部、距离首都巴黎约120公里的亚眠(Amiens)度过。平日放学后和周末,马克龙总爱流连祖母身边。祖母是位学校校长,马克龙忆述,那个时候祖母会要求他大声朗读文章,有时一边喝著热朱古力,一边听著萧邦。马克龙的传记作者François-Xavier Bourmaud形容:“他的自信就是祖母给他的。”这样一个家庭将教育放在首位,而马克龙作为家中长子,家人对他寄望甚殷。
兑现承诺迎娶年长24载剧团老师
16岁的马克龙除了成绩是班里之冠,还在钢琴和演艺比赛中得奖,很受老师欢迎。那时他遇上剧团的负责老师Brigitte Trogneux,堕入爱河,引起旁人非议。因为这不仅是一段普通的师生恋,那一年,他和Brigitte分别是16岁和40岁,有24载年龄差距,而且后者更曾结婚,育有3名子女,年纪最大那位较马克龙还要年长两岁。
父母为阻止这段关系发展,遂将马克龙送到巴黎读高中。那时他立下誓言:终有一天会回来迎娶心爱的她。多年以后,他没有忘记昔日承诺,终于在30岁那年迎娶Brigitte。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从不会向盲目的制度低头!”这既是马克龙对爱情的坚持,同时亦是他对政治方面的倔强。
说到底,马克龙向往自由,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由派。
马克龙崇尚自由市场,竞选政纲中不乏减税利商、削减公共开支措施。然而这样的一个自由派,却在2006年加入法国最大的左派政党──社会党。有趣的是,自入党那天开始,他只交过一次党员会籍费,并且未曾申请续会,还跟传媒说:“我不是社会主义者。”
当“自由派”加入“社会党”......
即使他也许“身在曹营心在汉”,直到马克龙去年4月成立前进党(En Marche)之前,他仍在执政社会党总统奥朗德麾下,担任经济部长。
担任经济部长,自是崇尚自由市场的马克龙,实践抱负的地方,但为何他要辞职自立门户,最后走上竞选总统的道路?这要从他大学时期说起。
马克龙形容,自己是法国精英体制下的产物。他在大学修读政治及哲学,专攻对唯物主义以至毛泽东思想发展影响深远的黑格尔哲学,以及《君王论》作者马基维利的思想,立下现实主义的基础。
政治转捩点
在法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实习期间,经历了他后来称为“我这一代人的政治转捩点”——在电视上看到极右国民阵线领袖勒庞(Jean-Marie Le Pen)进入2002年总统大选的最终轮。虽然当年老勒庞被人民运动联盟的希拉克(Jacques Chirac)压倒性击败,只得不足两成选票,但亦奠定国内极右票源的基础。法国政治的民粹崛起早有前因,潜伏的力量不比美国来得弱。
那时才25岁的马克龙意识到:如果主流政党不从根本作出改变,极右派系最终必将踏上权力顶峰。15年后,他走到前线成为总统候选人,站在他对面的最大竞争对手,正是老勒庞的女儿马林勒庞。相对忠于当反对派的老勒庞,野心更大的马林勒庞积极转型,以较父亲相对温和的立场,换取更广泛支持。
延伸阅读:法国大选首场电视辩论 马克龙斥马林勒庞将穆斯林当成国家敌人
2004年在被喻为法国政经领袖摇篮的国家行政学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毕业后,接下来的几年,马克龙都在政坛上一帆风顺、拾级而上。在这段时期法国经济未见起色,失业率维持在7%至9%。历经希拉克、萨科齐、奥朗德三任总统,由中间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到中间偏左的社会党,社会载浮载沉,求变之心日益热切。
“投行工作似妓女”
2007年萨科齐就任总统,马克龙与其他经济学家被任命入一个旨在寻求国家经济增长的委员会,正式接触政策层面的工作。谁不知,在这个岗位认识到众多著名企业家、银行家后,马克龙竟一经旋转门,转到罗斯柴尔德投资银行(Rothschild investment bank)任交易员。
对于投行的工作,他说得坦荡荡,在《华尔街日报》一个访问中剖白:“你就像个妓女,诱惑是你的工作。”马克龙在这里完成了当年备受瞩目的雀巢(Nestlé SA)与辉瑞(Pfizer)涉及118亿美元(现价约915亿港元)的合并交易,从中得到280万欧元(现价约2,283万港元)佣金。
在法国,从政者过于富有是个禁忌,有报道指马克龙至今仍在抱怨这是他的“黑材料”。不过他并没有迷失在金钱帝国,赚了一笔之后,他在2012年回到政坛。这次,他当上了新总统奥朗德的爱丽舍宫副秘书长。马克龙的好友、经济学家费拉奇(Marc Ferracci)说,金钱不是马克龙的最终目标,“他不收藏名表,不是个消费主义者,对他来说,金钱的根本用途就是让你自由,自由——也是最能够让人了解他的词语”。
自由贯穿马克龙39年的生命,首先追求的是恋爱自由,继而在投行工作一段时间后,得到财政自由。最后一步,也许是踏上法国权力顶峰,获得一展政治抱负的自由。
有志难伸 毅然劈炮退党
作为社会党前党员,据说仍在投行的马克龙是奥朗德2012年竞选时的经济政策幕后功臣,这跟随后加入奥朗德政府,皆是为了推行他心目中的市场改革。无奈奥朗德对推行市场改革始终兴趣有限,在你来我往的拉锯之间,两年后马克龙辗转坐上了经济部长的位置。
正当他以为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之际,才发现一些普通的市场改革措施,诸如增设周日营业时间、为长程巴士路线引入竞争等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相当温和的改革,要得到社会党内部支持竟然极度困难。议案在国会辩论了超过200小时,马克龙以为终于能够通过之际,最终还是被政府腰斩投票,撤回议案。就在这刻,马克龙认定这个政府机器只为政党服务,拒绝任何求变的讨论。2016年8月30日,他向奥朗德请辞。
“我从不会向盲目的制度低头!”
马克龙成立前进党,参选总统,算是向最高的政治自由迈进一大步。据BVA最新民调(3月25日)显示,马克龙将在首轮投票中取得26%票数,力压得25%的马林勒庞。这项民调并未预测第二轮投票结果,然而近日多个民调显示,若进入第二轮投票,马克龙将可轻松压过马林勒庞胜出,大有可能入主爱丽舍宫。
马克龙=撕裂社会的答案?
正所谓,谈论政治一天都嫌多,现在距离大选日仍有接近一个月,选民善变,最终鹿死谁手仍是未知之数。可以肯定的是,马克龙的出现无论如何已为法国政治带来一点改变。
过往十多年,法国政坛像钟摆一般左右摇晃,无论摇向哪一边,动荡的钟声均未曾止息。年轻素人政客马克龙的出现,无疑掺杂了得到政坛大老支持、其他候选人的丑闻等数之不尽的巧合,但作为一个中间派——马克龙自己较喜欢“对右翼思想持开放态度的左翼人士”这个称呼,兼且无党派包袱的独立人士,马克龙能否为政党及社会两极拉扯画上句号?所谓的第三条路线到底是否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对法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极其重要的。
再进一步,假设马克龙真的能以清新形象当选新任法国总统,他能否继续以自由为针线,缝纫伤痕累累的世界地图,在人民之间穿针引线?抑或只是像1992年刚上任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样,在社会对其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昙花一现?
毕竟马克龙的一张嘴,哄得较他年长24岁的美人归,游说得身经百战的企业家贴贴服服,还成功收服了两任立场分别偏左偏右的法国总统,绝对不能小看。问题是,马克龙个人的自由,与法国人的自由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