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殿堂级独立电影导演坚卢治:若你不愤怒,那你还算是人吗

撰文: 高紫恩 吴慕儿
出版:更新:

2月9日,荣获应届康城影展金棕榈奖的英国电影《我,不低头》(I, Daniel Blake)在香港上映。拍摄这套电影的导演坚卢治(Ken Loach),60年来始终如一,拍摄一套又一套反映当地低下阶层生活的写实电影和纪录片,向专注经济发展的国度泼一盘冷水。当大部分电影给予观众数小时娱乐,他的作品令人反思自己的舒适生活几乎是种罪过。他60年代的经典作品《Cathy Come Home》,令社会关注到无家者的呐喊,猛烈批评政府的房屋政策。50年过去,他依然在拍摄被主流社会忽略一群。
他不肯变,因为他认为制度从未更改,而且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情况愈来愈差。“每家企业都以下调货品售价来刺激销量,令利润下跌,于是企业纷纷在找寻不知来自哪里的最廉价劳工。”每当有所谓“经济危机”到临,工人阶级永远是首当其冲一群,“在60年代,谁会想到没有拿慈善机构救济食物便要挨饿的生活,会被社会视为平常?”为了生存,这班人受尽凌辱,“若你不感愤怒,那你还算是人吗?”

英国名导演坚卢治以电影《我,不低头》再获康城影展金棕榈奖。(路透社)

愤怒老人

这个愤怒老年,今年已经80岁了。这股怒火一直在燃烧,成为他创作源源不绝的泉源。在寒冷的英伦冬季,老人穿上数层厚褛在英国街头一间食物银行门前走来走去,不断打量在排队演员。他让带着孩子的妇人排在队伍中亮眼的地方,稍稍调整演员的先后次序。坚卢治从远处慢步跑到镜头旁,问摄影师:“效果如何?这样似乎能说故事”。

他再次娓娓道出一个小人物的故事,透过工人Daniel Blake病后被政府福利部门当皮球踢,反映社会荒谬凉薄的新作《我,不低头》(I, Daniel Blake),为他带来第二座代表康城影展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奖。电影一贯沉重,重得让人提不起来,他把他的愤怒带予观众,希望借着这份针对不公义的怒火,改变社会。

“若一部电影要成功,它要触动到你,离场后对世界的看法有点不一样。”他利用小人物的故事,反射出社会的不公义,每部电影设有特定议题。本地影评人家明指出,坚卢治拍摄的方向,是其中一种理想的电影,发挥了电影的功能,“除了票房明星红地毯,那些很浮华、很表层的东西外,电影还可以是人的故事。”

由右转左

母亲是发型师,父亲是的电器技工,其后成为管工,是个典型蓝领保守党家庭。他聪明的父亲当年通过了文法中学入学试,却因没钱买校服而辍学,看到关于大律师伟大故事的书籍后,梦想学业成绩优秀的儿子将来在法律界大展拳脚……

说起“不堪回首”的过往,坚卢治尴尬承认,19岁前他对保守党的右派思想坚定不移,他与父亲也意想不到的是,辛辛苦苦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学院,最终竟没有当上律师。入大学后成绩江河日下,终以差强人意的三等荣誉毕业。一切,全因在牛津重遇毕生最爱──戏剧。

自15岁开始渴望演戏,心愿在脑海萦绕不散。在大学遇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校友,对戏剧创作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他参与了戏社,与后来成为演员的校友杜力摩亚(Dudley Moore)一起制作讽刺时弊的短剧,执起导演筒,自此一生命运与戏剧不可分割。

坚卢治首部执导的电影是《可怜的母牛》。(网上图片)

毕业后,便加入一间剧团公司作助导,其后转到英国广播电台(BBC)担当见习电视导演。

这一步,成为他政治思想“右转左”的转捩点。他与一班左翼年轻编剧一起设计剧目,电视节目在新闻时段后播出,让他感受到政治气氛。“那是非凡的厚待,当时的感受像是活在政治之中”,他指当时所看的政治书籍,在大学时期没有看过。做不成律师,父亲开笑说当上导演的他没有一份“正当”职业,但同时让他知道,对这个不断为工人发声的儿子,其实是感到自豪的。

2016年推出的纪录片《Versus: The Life and Films of Ken Loach》,是向坚卢治致敬的作品,纪录他的电影历程。(网上图片)

《Cathy Come Home》打响名堂

《Cathy Come Home》1966年获安排在BBC九时新闻后的黄金时段播放,首播已获1200万人收看,即当时英国四分一人口。影片以写实风格反映英国当年鲜有谈论的房屋和失业等问题,在当时相当崭新,激烈手法引发极大震撼,大量观众看后打电话给BBC,有评论员指此片有如“醍醐灌顶”,甚至被拿到国会上讨论。饰演女主角的Carol White,在影片出街后数年依然被途人拦着塞钱给她,坚信她是无家可归的。

在《Cathy Come Home》中,饰演女主角的Carol White带着孩子与丈夫到处寻觅住处均失败。(Getty Images)

影片如何做到几可乱真?拍摄团队打破了当时电视节目的界限,走出了电视厂房,取外景拍摄。饰演男主角的Ray Brooks透露,拍摄时,他们会从真实的招租广告中寻找住处,然后佯装成租客,“我按门铃后,接应的女房东看着饰演妻子的Carol用枕头垫成隆起的肚皮,立即说:‘我们不想租予有孩子的。’之后我们会问这位“房东”,可否支付她十英镑,把刚刚拍下的镜头放进影片中。”

够真实 才会有共鸣

他坚持这种独特写实拍摄手法,多年不变。选角从不是什么演艺巨星,不少从未登上银幕。《我,不低头》中饰演主角Daniel Blake的Dave Johns,原为栋笃笑艺人,演过舞台剧,但从未参与电影拍摄工作。坚卢治以他的典型作风,让演员一步步踏进角色的生活,就算是电影新人,一样演出流畅自如,没有半点生涩味道。

Dave Johns说:“坚卢治让演员置身于现实环境”。拍摄现场店铺内的顾客,都是刚好路过的,情境无比真实,连下一秒会发生甚么事,演员都不知道。“他不会给你完整的剧本......每一日,你都活在角色的人生之中,所经历的遭遇就在你眼前发生。直至电影拍摄完毕,你才知道结局是什么”。别人的电影按场景、演员档期等决定拍摄次序,坚卢治坚持顺时序拍摄,令演员忘记镜头的存在,活出角色的人生。

他所追求的,是真实的感觉,目的是要引起观众的共鸣。他借电影故事向观众问一条问题—“这正在发生,你觉得怎样?”

《我,不低头》男主角Dave Johns(左)及女主角Hayley Squires举起口号,赤裸裸的展现社会现实。(Getty Images)

背脊比钢更硬

《Cathy Come Home》助坚卢冶打响名堂,影片中的左翼思想却不容于英国权贵,连BBC亦受拖累,被批评指影片说的是谎言,但BBC当时未有因而退缩。“在1980年代,我拍摄了很多叙述关于在戴卓尔夫人时期为何工会未能组织起来反抗她的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它们都被禁止播放。”

现在他的电影不单受到保守党批评,理应照顾工人利益的工党,也加入声讨行列,“他的背脊是用钢打造的,若你没有他那般强硬,便难以在这40年抵受得住权贵不绝批评。”与他合作多年的编剧Paul Laverty说。坚卢治自1960年代起加入成为工党会员,至90年代中期退党,他退党的时机多少可反映工党意识形态的转变。

他对权贵憎恶到一个地步,连世人视为莫大荣誉的大英帝国勋章,也断然拒绝。1977年他拒领OBE官佐勋章,当年没有解释原因。至2001年接受电台访问时才揭开谜团,“大英帝国是剥削和征服的纪念碑,以此名义授勋,效忠女皇,我鄙视这一切。”他扬言,“当你看到得到勋章那班衰人,便知道那不是一个我想加入的俱乐部,因此我拒绝领取OBE。”

他的电影环绕英国,可是带着左翼政治色彩的电影,在英国绝非卖座片种。近年支持他电影的地方,不是祖家而是欧洲,尤其是法国。来自欧洲各地电影发行商,会预先购买他的电影,让他有资金周转,继续拍摄工作。

他的坚持曾令他陷入潦倒的生活,近乎破产,走头无路之际为大财团麦当劳和雀巢拍摄商业广告,“这令我十分愧疚”。坚卢治的儿子笑说,这是“被禁止”提起的事情,较他曾支持保守党一事,更令他尴尬。早年为戏剧半放弃学业,电影带来的成就为他赚回多个荣誉博士学位,包括他仅以三等荣誉毕业的牛津法学院。

坚卢治与电影监制Rebecca O'Brien(左三)和编剧Paul Laverty(右一)合作多年,图为电影《翩翩爱自由》一众演员及幕后制作人于康城电影节出席首映礼。(Getty Images)

继续反叛

“年届79岁,他仍然是一个反叛者。”纪录片导演Louise Osmond去年如是说。跟他长期合作的独立电影监制Rebecca O’Brien曾说,2014年上映的《翩翩舞自由》(Jimmy's Hall)是坚卢治的最后一套电影。随年纪老迈,要负起长时间的拍摄工作,是体力上的重大挑战。说好要退,最终未退下来,反而多拍两套电影。

在《我,不低头》中,坚卢治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福利制度的不足,他说:“制度效率持续地低,政府让你等,目的便是要让你跌出制度之外”。他要打破政府设定的框架,“他们认为,你若贫穷,那便是你的错。若你找不到工作,便是你的责任。国家并没有责任。”

另一方面,“全球化让大企业在政治、经济及国际上拥有绝对优势。当他们获得愈来愈多权力,劳工阶层便剩下愈少反抗的力量。这是自然,无可避免的发展。”由国家到企业层面,低下阶层的处境皆陷入困局,令活至耄耋的他不得不站起来继续反抗。

在康城影展颁奖典礼记者会上,他说:“当你年老了,你对于看到明日的日出,都会感到高兴,所以我们将会享受每一天的来临。”有理由相信,坚卢治对社会不公义的怒火一日继续燃烧,他一日还有未完的故事,并会努力把心中想说议题的拍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