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马雅文明没落 与气候变化有关?

撰文: 陈冠东
出版:更新:

谈起马雅文明,大家可能会想起2012年于网上广传的世界末日预言,或是深藏在中美洲各地的大理石金字塔,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盛极一时,又充满神秘感的文明如何堕落呢?一般文明堕落的原因或许会是外敌入侵、内部分裂,但近年就有研究指出,马雅文明是因气候变化而崩解,超过200万人从此消失。

蒂卡尔(Tikal)古城位于今日危地马拉境内,现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此城于公元前4世纪起开始发展,高峰时估计有近12万人居住,但在公元9世纪的特大旱灾后没落。 (Getty Images)

马雅文明约于公元前1000年开始发展,于公元600年达至顶峰,范围覆盖今日的尤卡坦半岛,伯利兹及危地马拉。在这1600年间,华夏文明已由西周带有部落遗风的分封制度,发展至隋朝的中央集权皇朝,并发展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其经济重心亦由黄河流域逐步南下至长江流域,迎接华夏文明光辉的一页。

同时中美洲的马雅文明亦极具创作力,是古中南美洲文化的一个高峰,甚至有人认为比后来的印加人及阿兹提克人更出色。马雅人有精准的历法,完善的农耕系统,更有繁复的文字系统,于该年代绝对是一个高等文明。

精准历法繁复文字 中南美洲高等文明

马雅文明约于公元前1000年开始发展,到公元600年达至顶峰,范围覆盖今日的尤卡坦半岛、伯利兹及危地马拉。

可惜,繁荣的光景无以为继,他们逐渐搬离祖先所建立的大都会,直到11世纪整个文明就消失于丛林之中,而文明的精粹要到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才重见天日,但当时九成人口已经搬出内陆地区。考古学家一直对这个文明的堕落兴趣盎然,他们一直怀疑马雅文明的突然消逝与自然灾害有关,但从未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到1990年代初,科技进步使考古学家能够做出重塑古代“天气报告”,了解马雅文明由极盛到衰落的气候变化。结果发现,在公元820年左右,中美洲区域在1995年间断断续续发生旱灾,部分地区的旱情甚至持续超过10年。人类学家吉尔(Richardson B. Gill)更形容当时情况为“他们(马雅人)没有事情可以挽救,食物及水枯竭,然后他们就死掉了”。

领土最潮湿的日子   文明发展最迅速

事有凑巧,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环境人类学家肯尼特(Douglas Kennett)的解释,马雅文明发展最迅速的200年,亦是领土最潮湿的日子,而古典马雅早年的气候亦比过去千多年湿润,可见,气候与文明发展有关连。

但“旱灾论”究竟是真的吗?为解答此质疑,一份去年12月在学术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刊登的论文,凭新建木建筑及石建筑的数量而判别马雅人于当地政治及社会的活跃程度,发现北部在公元9世纪与南部一样经历了旱灾,但这个农业文明直到11世纪的一场两千年来最严重的大旱才正式告终。

除此之外,大旱的成因在学者眼中亦有机会是人为的。马雅人巧匠辈出,其公共建筑水平属顶尖水平。他们在肥沃的土地上建造复杂的运河系统,以灌溉贫瘠的湿地,造出新的农地。正是这样的灌溉系统,支撑着马雅人的农业系统,为数百万人提供充足粮食。

不过,系统所需的水,却因马雅人滥伐林木,扰乱当地水循环而逐渐枯竭。气候科学家库克(Benjamin I. Cook)于2011年8月,就为模拟古典马雅时期末年的旱情做出电脑模型,发现当时空气中的水气每年均会下降5-15%,而10%的下跌已可算做环境灾难。库克又认为,今天的人类亦有滥伐林木,或会面对马雅人的结局。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逢周五出版的《香港01》周报,请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