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海啸】长寿很昂贵 你做好了准备没有?

撰文: 黄珮瑜
出版:更新:

“我可以活多久?”世界上许多人都想知道答案。撇除感性讨论,现实点看,人生何时终结是个重要指标,让人去计算总共需要多少钱,避免过度挥霍,或储够钱但没时间享。随着医疗和社会不断进步,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不过长寿很昂贵,如果没有预先筹谋,福气也会变苦恼。

上世纪60年代40多岁的法国律师Andre-Francois Raffray在南部小镇阿尔勒看上了一间公寓,于是游说住在那里的90岁寡妇Jeanne Calment转让单位。律师承诺今后每个月都向老妇提供2,500法郎的生活费,一直支付到她去世那天。她离开人世后,物业便归他所有。律师心想婆婆已经90岁,余下日子应该不多吧,这宗买卖肯定是稳赚。30年后律师去世了,但婆婆仍然健在,最终活到122岁,成为近代史上已认证最长寿的人。直到她去世时Raffray的家人所付出的生活费,是公寓的两倍价值。

这个故事带出的是,人类会估计自己的寿命去为将来投资,然而人算总不如天算,如何能够及时行乐,同时保障晚年无忧,是永恒的学问。政府和保险业界同样密切注视人类预期寿命的升升跌跌,因为一旦低估了人的寿命,便要付上高昂的代价,社会保障开支大失预算;保险公司的私人养老金亦会不胜负荷。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35个成员国中绝大部分国家的长者都以公共退休金,作为最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个比例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相距很远,例如在英国和美国,国家养老金占长者收入逾四成,但法国和意大利都已超过七成。对于这类“过分慷慨”的国家来说,人口持续老龄化是它们最不愿见到的,养活这班长者就如一个无底深潭。如何避免当初许下的社会保障承诺沦为空头支票,是这些国家正面对的一大难题。

相关文章:【银发海啸】新加坡长者为何叫“乐龄人士”? 看养老政策可懂

人如何能够及时行乐,同时保障晚年无忧,是永恒的学问。(VCG图片)

  年老≠没收入 退休金应增灵活性

私人退休金是公共养老金以外,另一个保障民众退休生活的支柱,惟现时全球趋势,大部分由雇主提供的退休金计划,已由固定收益制(defined benefit plan)变成固定供款制(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前者是雇主承诺员工于退休时,按约定方式支付定额退休金,或分期支付特定数额的退休金。由于固定收益制属于长期承诺,雇主要自行承担财务风险。

固定供款制则是指雇主或员工依约定方式,每年或每月拨出指定金额的退休金,交给信托人保管运用,员工可于退休时提取这笔钱,香港的强积金就是固定供款制。站在雇主的立场,固定供款制毋须复杂和精确的计算,可省回成本。不过对于打工仔来说,年老时能够领取多少退休金,取决于基金回报率,一切皆是未知之数,难以保障自身利益。私人养老金的另一个问题是,今时今日退休和老年之间再无必然关系,因此金融服务业必须与时并进,推出新的退休金产品以符合客户需要。

“到了65岁就退休,靠养老金过活,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道富环球投资(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资金管理人Alistair Byrne说。传统的退休规划思维一直强调“三个人生理财阶段”,即财富保障、财富累积和财富分配。不过时移世易,退休年龄再不是一刀切,就好像Byrne大部分客户一样,即使过了退休年龄仍然留在工作岗位。他们都向Byrne反映,希望可以提早领取养老金,不用等到65岁,因为反正他们会继续有收入。由此可见,以往死板的“三个人生理财阶段”不再适用了,现在的人需要更灵活的退休金计划。

相关文章:【银发海啸】迈进“无退休时代” 日本人活到老做到老

想老来自在食,首先你要有积蓄。可是美国近四成退休人士的个人退休帐户IRA和401(k)都没有积蓄,情况令人忧虑。(VCG图片)

  不知不觉增储蓄? 英国有办法

广东话有句俗语叫“辛苦揾来自在食”,意思是辛勤工作,努力挣钱,无他,就是为了日后可以舒舒服服享受人生。不过想老来自在食,首先你要有积蓄。在美国,近四成退休人士的个人退休帐户IRA和401(k),根本没有积蓄,情况令人忧虑,尤其今时今日固定收益制已成历史,退休年龄逐步推迟,人的预期寿命愈来愈长,以上种种都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要比父母辈储更多钱,才能过同一样品质的生活。《经济学人》指出,积蓄少的人,部分是因为挣回来的钱仅仅足够应付基本生活开支,又何来积蓄?不过,有更多人是因为低估了自己可以活多久,同时高估了自己的财富可以维持多久。

“人总需要其他人在背后推一把。”三星集团旗下退休研究所的赵文基(音译)说。丹麦和荷兰的退休保障制度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它们都是建立了强制性个人储蓄计划。另外,英国早几年推出养老金制度改革措施,亦值得各国政府借镜,当中包括自动加入(auto-enrollment)机制:所有年满22岁的雇员,如果年薪超过一万英镑(约十万港元),雇主有责任安排雇员加入公司的退休金计划,当然雇员有权申请退出,但目前为止退出率并不高。另一个值得参考的是“自动增加”机制(auto-escalation),一开始时的供款率较低,其后随着年纪逐步增加供款比例,让雇员“无痛”储蓄退休金。

过度挥霍会增加社会保障网的压力,但是过度储蓄也会衍生其他问题。《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Martin Wolf)指出,过度储蓄会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生产者不会再有生产的动机,继而使财富增长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永远无法得知自己可以活多久,将来的健康状况如何,也无从准确推算通胀率。说得极端一点,一个人应该用多少钱、储多少钱某程度上都是“靠估”,正如贝莱德资产经理人Chip Castille也说:“储蓄刚刚足够退休用,没多也没少,是非比寻常的巧合。”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7月17日星期一出版的第69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