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马】从运动科学解构:人人可跑马拉松?

撰文: 李思咏
出版:更新:
从运动科学角度解构,微丝血管、最大摄氧量和肌肉记忆会随着训练自动调节到“马拉松mode”。

时近渣打马拉松,跑的当然热血,不跑的大抵会说“咁辛苦咪搞我”、“我一定跑唔到”、“冇可能”。香港大学运动及潜能发展研究所陈国璋博士(Anson)说,只要循序渐进适当训练,我们的肌肉、微丝血管和心肺功能,在生理压力下自然渐渐调整到“马拉松mode”;所以,马拉松这回事,从运动科学角度看,其实没有不可能。

生理压力助血管生长 增血红蛋白运氧

陈国璋(图)表示,持续运动有助微丝血管生长,血红蛋白可带更多氧气给肌肉,转化成能量。(图片由文星提供)

回忆第一次练跑,有的跑友跑几百米已经头晕气喘。不难理解的是,一直欠缺运动,突然动起来,自然欠缺足够条件承受运动强度。何谓足够条件?微丝血管密度、最大摄氧量与肌肉记忆(muscle memory)。“跑步时,身体需要更多氧气分解能量原料,再靠血液运送到身体各部位,我们才有足够能量。当我们持续运动,身体在生理压力(physiological stress)下,微丝血管网络渐渐生长和扩张,令肌肉有足够氧气应付运动强度。”Anson以道路比喻血管、车辆比喻带氧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当有更多道路,自然容纳更多车辆,并纾解挤塞之困;所以,我们适当持续训练后,带氧能力增强,便能减少运动时头晕气喘之苦。

1. 长跑训练带来生理压力(physiological stress),身体会慢慢调整适应运动强度。2. 运动加速微丝血管生长,有更多“道路”为肌肉带来氧气,提供能量。3. 研究指,20周长跑训练,身体的最大摄氧量将提升16%。4. 肌肉也有记忆,要靠长课令身体有能力完成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路程。

惟即使肌肉里的微丝血管生长,我们没吸入更多氧气也徒然。最大摄氧量(VO2 max )是厘定心肺系统水平的条件之一,正常男士为50至55 ml/kg/min(每分钟每公斤体重用多少毫升氧气),正常女士则为40 ml/kg/min;不必担心自己没有足够VO2 max应付训练,“根据研究,经过20周长跑训练,心肺肌肉强化了,VO2 max会增加16%,配合新增的微丝血管,有助加快输送氧分予肌肉”。从“唔跑到跑”的过程,即使一课3至5公里的训练,已能提升初学者的VO2 max;但身体适应后,便要靠介乎有氧与无氧的“次强度”(sub-maximal) 训练,譬如强度达心率75%至85%((220-静止心率)所需百分比+静止心率)的均速跑是不错方法。

长课令身体“记住”跑步消耗

图为印度人瑞科齐辛格(黄头巾者)2013出战香港渣打马拉松10公里赛事,他的全马个人最佳时间为5小时40分,于92岁时创造。(资料图片)

既然要跑长达42.195公里的马拉松,长课(Long Slow Distace,简称LSD)当然不可少。只有透过LSD,身体才懂得“开源”——提升储糖比例、更有效运用能量系统、增加血红蛋白。“肌肉也有记忆,若我们平时只跑30分钟,试问身体如何应付几小时的路程?简单点说,平时吃得少,突然要你狂食,也会吃不消吧。”Anson再从运动心理层面补充,LSD也是提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手段,令我们愈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特定挑战,这是完成全马的重要一环。

热爱长跑的Anson,当然鼓励大家加入马拉松行列,但他提醒,年长、患病及体重高之人士,练跑前应先请教医生或专业人士意见,并找教练制定适当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方可长跑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