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探索馆10周年|香港山屋如何发展?行山教育比膳宿服务更重要

撰文: 颜铭辉
出版:更新:

位于马鞍山村的鞍山探索馆成立10周年,一直为行山人士重要的中途休息站。鞍山探索馆馆长陈子恒回忆十多年前从一片废墟中建立了一间山屋,他希望鞍山探索馆继续做好行山资讯站的角色,为山友提供历史、自然及安全讯息,并加强教育功能,灌输山友无痕山林的概念。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服务总监樊文韬也是10年前的开馆功臣,他感慨当年没想过探索馆可以屹立十载,他希望探索馆未来可以提供精神健康上的支援,为城市人减压。

位于马鞍山村的鞍山探索馆。(颜铭辉摄)
鞍山探索馆馆长陈子恒接受访问。(颜铭辉摄)

2012年,陈子恒及樊文韬初到此处,如同入了一片废墟。鞍山探索馆的前身是信义会恩光堂教会,于50年代初成立,为马鞍山矿村的村民提供教育、救济、医疗等服务。随马鞍山矿场结业,大量村民迁出,在70年代,教会与沙田青少年中心合作,这些建筑物改为恩青营,至90年代末停用荒废。

在2013年,陈子恒开始清理场地,从一片杂草与废墟开始建立鞍山探索馆。(受访者提供)

陈子恒说:“第一次来的时候,是黄昏4、5时,这是一个荒芜的地方。一进来全部都是杂草,所有家具都铺上一层尘,时钟又没有电,好像一切停顿在某一个时空。望住这些东西,好像突然间所有人走了。说白一点,就是有一点害怕。”

在2013年,杂草丛生,陈子恒等花了一段时间清理。(受访者提供)

“我们那时只打算回应机构要求,善用好里面的地方。”樊文韬说:“讲真这里地方不大,如果要变回青年营,竞争力很弱,不如探索一下有没有一些历史或特别之处。我们第一日来的时候问过村民,告诉他们信义会回来。惊奇地,他们都对我们很有印象。”

在2014年,陈子恒及樊文韬举办活动,连系旧日的村民。(受访者提供)

2015年鞍山探索馆开张 主力介绍矿村历史文化

陈子恒及樊文韬决定将恩青营的建筑物,重新包装成一个历史文化体验馆。在2014年,他们安排翻新重修工程,接驳水电。经过约3年筹备,在2015年,鞍山探索馆开张,希望带领公众人士认识马鞍山的矿村、宗教遗产及自然价值。

2015年,鞍山探索馆开幕。(受访者提供)

樊文韬笑道:“其实本身是叫马鞍山探索馆。当时跟一些地区人士聊过,可能觉得鞍山两个字更有情怀。山下又有条路叫鞍山里。”陈子恒接着说:“还有5个字读起来好听点,就是6个字跟5个字的分别。不过很多人会叫这里做马鞍山探索馆。”

在2017年,鞍山探索馆举行第一届香港矿山挑战赛。(受访者提供)
2017年,《矿山记忆:铁,不一般的故事》的新书发布会在鞍山探索馆举行。(受访者提供)

建立矿工Café留住游人 创出独特矿石曲奇

为了留住到访的游人,他们在鞍山探索馆成立矿工Café,行山人士可以在此休息片刻,吃点东西,喝杯咖啡。矿工Café有两大招牌小食,分别是矿石曲奇及腐乳馒头。

陈子恒表示矿石曲奇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他们在开馆前借了烘焙用的厨房,花了1个月研究出来。他说:“本身想找一样代表性的饰物,令人记住这个地方。最适合矿场的就是铁矿。有什么可以最容易做到矿石的样子?就是曲奇。”

鞍山探索馆的矿工Cafe有不少小食供应。(颜铭辉摄)

“借了场地,买齐材料,不断去试,最后试到用竹炭粉,加一点砂糖在表面焗出来。”陈子恒说:“样子就是不规则,不要压到像饼干,加砂糖焗出来就会像闪亮一样。”

鞍山探索馆矿工Cafe的招牌小食矿石曲奇。(颜铭辉摄)
在展馆的一个角落,记者无意间发现矿石曲奇的食谱。(颜铭辉摄)

矿石曲奇是自创,腐乳馒头则来自历史,为以前外省矿工的食粮。“都想有些食物连系到本身的历史,当时候选名单还有烧饼、片糖包,但最后简单一点,就选腐乳馒头。”陈子恒说:“以前广东人穷,会用腐乳捞饭,会不会他们见到后就试一试用馒头沾腐乳吃?”

陈子恒喜欢咖啡,访问后在矿工Cafe大显身手。(颜铭辉摄)

由历史体验馆升级为山屋 加强行山及环保教育

开馆初期,鞍山探索馆以历史文化活动为主,介绍矿场、教会及村落故事。渐渐地,探索馆摆更多比重在野外活动上,推广环境保育。在乡郊保育办公室的乡郊保育资助计划下,鞍山探索馆推出马鞍山村“山屋”实验计划,推出草地露营及山屋宿营服务,又在3月举行矿山节。

在乡郊保育办公室的乡郊保育资助计划支持下,鞍山探索馆在3月举行矿山节。(颜铭辉摄)

鞍山探索馆的宿营服务并不一定是单纯过夜睡一晚,更多是结合其他历史文化及自然导赏活动,例如在复活节假期,他们举办“山屋日出Staycation”,晚上体验野炊,翌日清晨行山到弯曲山看日出。以前,鞍山探索馆也办过“咖啡营”,露营活动包括由陈子恒教导炒咖啡的技巧。

经过活化工程后,鞍山探索馆提供山屋的宿营服务。(颜铭辉摄)

全港首个提供山屋概念服务场地

在外国的崇山峻岭,山屋十分常见,因为行山可能需要行2至3日,途中需要山屋过夜,但香港的山野那么近城市,一日内可来回。那么香港的山屋可以做什么?陈子恒说:“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大家对登山的态度,可能会当出街去玩,或者去公园行个圈,准备上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可以做得更多。提醒他们上面的环境,希望他们有更好的体验。”

鞍山探索馆是全港首个提供山屋概念服务场地,为登山者提供互相交流、休憩场所及安全登山资讯,关注登山者安全,互相交流及享受大自然所带来价值的地方。

陈子恒介绍鞍山探索馆的历史。(颜铭辉摄)

在3月15日,早上风平浪静,但下午出现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天文台挂起黄色暴雨警告。陈子恒以那天为例子:“我们见到有些朋友准备上去露营,我都劝他们多留一会再出发。可能他们上山时没有留意天气变化,途中又收不到电话讯号,但我们见到这些天气状况,都会提醒他们,会不会更改行程?或者提早下山?去避开恶劣天气。”

陈子恒担任鞍山探索馆馆长10年。(颜铭辉摄)

香港山屋应着重公众教育 非单纯提供服务

主席为立法会议员郑泳舜的组织青途,早前发表行山人士的调查,报告提倡香港参考日本在山径设置休憩型山屋。外国山屋会为行山人士提供留宿及膳食服务,而陈子恒认为香港山屋应该更注重教育。他说:“究竟定位是公众教育推广,还是一个纯粹的服务提供者?我觉得真的需要多一点公众教育,例如无痕山林、自己垃圾自己带走的概念,减少我们做野外活动时对地方的影响。”

在2020年的“山野大奇迹日”,鞍山探索馆馆长陈子恒在昂平拾到一枝筷子,估计是露营人士留下的。(颜铭辉摄)

“山野大奇迹日”义工清径 马鞍山显眼位置捡多个安全套

+1

陈子恒在疫情期间举办过净山活动,包括2020年的“山野大奇迹日”。他说:“都几心痛,你会在想像不到的地方都看到有垃圾。昂平是个很空旷的地方,可能大风,吹到周围都有垃圾,有的甚至挂在树上。多些人关注无痕山林,跟这个概念去做,对环境的影响就会少一点。”

在2020年,鞍山探索馆还举办植树活动。(受访者提供)

回顾10年,经历过台风山竹吹袭,挨过3年疫情,鞍山探索馆由一片废墟变成有声有色的山屋,逐步为大众认识。樊文韬说:“我们在第一年的时候,没有想过会去到第五年,在第五年时也没有想过去到10年。这是上天给我们特别的礼物、一份恩典,当然还有大家同事用了很多脑汁去创造出来。”樊文韬现在处理更多机构的其他事务,鞍山探索馆的日常管理都是由馆长陈子恒负责。

从历史文化,行到郊野保育,鞍山探索馆的下个10年会是怎样?樊文韬说:“我们都希望,现在都酝酿中,可不可以让人上来放松一下,有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援?让他们登山,看看绿色的东西,减压或者令自己轻松一点,因为都市人真的很需要。”至于陈子恒的目标很简单,他说:“希望香港人会知道,香港有一间山屋在马鞍山,就是鞍山探索馆。”

陈子恒希望未来香港人都会知,香港有间山屋在马鞍山。(颜铭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