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专题.青训路向4|小将为何哭了? 本地教练眼中五大难题
上一集提到足总技术总监艾拿臣谈及香港足球青训发展的种种限制,很大程度源于香港既有文化,“冰岛式”青训自然无法直接套用。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教练们,则在更了解本土文化限制下,挣扎求存。
最后一集,访问对像是香港足总教练余小资,他的名字对球迷来说或许不算熟悉,他与张健峰是足总仅有的两名全职本地教练,不是红裤子出身的他,如何会成为成年代表队的教练团之一?在香港青训圈子执教十多年,他又有什么体会?
摄影:黄舒慧
虽然并非“红裤子”,但余小资约20年前曾是愉园青年军,景仰一队的蒋世豪、罗继华,却因当时球市步入冰河期,无奈放弃踢波,转任教练,以另一身份实现贡献香港足球的愿望。
小资sir由17、18岁时协助屋邨社工教导小朋友开始,一步步执起教鞭,如大多数香港足球教练一样,逐步考取教练牌至亚洲足协A级教练牌照、由兴趣班、区队教到球会,跨过“不是红裤子”的障碍、曾放弃教练工作最后仍回来,在元朗当过助教、于杰志教过青年军后,终获前香港青年军教练沙维邀请,成为足总全职教练之一,去年香港队出战世界杯外围赛,也看到他的身影;若贺岁杯能如期举行,他亦是主教练之一。
成年队资源充足、云集香港最精英的职业球员,教练即使不是职业球员出身,只要尽心工作,球员也会以专业态度跟从或讨论,青年军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去年带领香港U15出战亚洲U16足球锦标赛外围赛(亚锦外)的经历,令他极其深刻,亦更体会到在香港做青训的各种挑战。
香港U15去年由余小资及张健峰领军参加亚锦外,尽管赛事本身不算太受注目,但有过郑展龙一辈“黄金世代”在2013年打入决赛周,加上赛事有直播,小将们仍受球迷关注。遗憾地,即使连胜新加坡和关岛,最终面对强敌朝鲜仍大比数落败,未能晋身决赛周。
回到香港机场,大半队球员都哭了,球迷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成绩和比数,余小资却在想:“我们的青训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在青训圈子十多年,他观察到5个难解问题。
香港U15出战亚洲足协16岁以下锦标赛外围赛的过程:
一:从小欠缺统一风格
香港队在最后一战对朝鲜,对手进攻不拖泥带水,意识、技术、配合都高出许多。余小资回想,朝鲜在2018年一场U15赛事(FIFA Forward Development Programme EAFF U15 Tournament),与日本合演了一场水平接近成年层次的赛事,两军最后踢成1:1,令小资留下深刻印象,也意识到香港与日、朝两国青训水平差距极大。
到底差在哪里?余小资认为,其中一点在于香港青训“各有各做”,没有统一风格,“朝鲜对日本赛后,我曾与日本队教练倾谈,他说球队由集合到赛前只一起练了几课,但踢起来却像夹了好多年,这是因为整个国家的系统和方针都一样,球员一落场,就知道彼此要做什么”。
足总早在2015至2020年的“五年计划”大纲《力争上游 万众一心》中,在“青少年发展”一项内点出当时(2014年)情况,“教学、训练和比赛的质素迥异,没有一套认可的足球风格或相辅而成的教练课程大纲”,并提出“教练们应该采用全港足球课程,让麾下球员获得更具结构性的教导”。余小资回想,时任港队主帅兼技术总监金判坤领导下,各代表队梯队会作恒常训练,“几年来都建立了一些事”。
现任技术总监艾拿臣也延续理念,新一个五年计划《展望2025策略计划》中,已为不同阶段梯队定下“香港标准训练阵式”──U10至U12以7人制式培训,以3-2-1阵式作赛;U14或以上踢回11人的4-3-3阵式。困难在于执行上,余小资说:“为球会设定了指引,但问题是球会不一定要跟随。”这又引伸另一问题──缺乏一个一致的目标。
二:争胜大于培训 没有一致目标
“青训”是大框架,实际做法形形式式:区队青训、港超球会的梯队、足球学校、次级联赛球会、各种兴趣班和训练计划,教案不一、教练各施各法。然而香港社会求“即食”,不是每名投资者都愿给予青训最需要的“时间”。
上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是“应该著重球员发展多于‘不惜一切代价争胜’”,然而现实似乎相违背,余小资坦言:“香港很多人有心投资青训,但目光未必长远,下一步已经想拿到成绩,令一班球员难有时间成长。”在他观察中,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在统筹青训方面,或许没有雄心壮志的计划,有的却是耐性和信任,“他们碰巧也是找日本教练帮忙,做一些阶段性的计划,但不会是一个月、一年后就有成果,需要更长时间”。
《展望2025策略计划》列明,香港足球代表队应“集中提升质素,不讲求国际足协排名”,但又如何能规管球会青训、足校?何时才能等到香港球圈团结的一天?
有些国家经济不好,即使有场地质素也差。香港的场地不是最大问题,虽然有时要炒场,但至少能炒到,有些球队即使有场地,出席率也好低。
三:有场地 奈何球员不练波
坊间常将香港足球发展不佳归咎于欠缺场地,在余小资眼中却另有问题:“有场地,球员出席率也很低。”代表队“叫座力”高,但作为青训基础的区队却是另一番光景。小资多年前执教过屯门和葵青青年军,“普遍一星期两课,球员会选择性来一课;若有三课则来两课”。
不投入,说到底就是练波诱因不多,球员升中学后学业有压力、也不乏选择:“经济较差的国家娱乐不多,球员可能觉得能投入踢波已好开心,香港则有很多选择。”在香港能轻松接收全世界资讯,也令小球员们有比较,“他们知道外地球星收入高,但在香港踢到一定水平,收入也不及”,听起来幼稚却现实。诱因不大加上学业压力,小将不练波,还谈何职业。
四:青训水平参差 出外惨败才醒觉
以上种种因素,引致高水平球员不足,亦衍生怪现象,余小资说:“有趣的是,最高水平的球员往往集中在几支球队,结果青年赛事中,来来去去只有两三支球队较强”。
强队动辄大炒对手十多廿球,青年联赛无竞争性可言,“球员平日比赛没遇到问题,结果想在训练中提点他们一些事,他们就不会在意”,直至赴海外作赛惨败,才会短暂醒觉,“但过一段时间,他们又忘记了”。“塘水滚塘鱼”之下,小球员难进步,许多在青年时期曾被视为“明日之星”的球员,最终亦无法在职业世界发亮。
余小资无奈笑说,球员的心态“逼唔来”,但会尽力劝说、教导球员如何分配时间,“有几多人跟随,我就教这班人”,同时也做好本份──按球员年龄阶段,灌输相应知识,“黄金年龄是9至12岁,若这个年龄能灌输一些合适的东西,效果会相差很多。我们内部会做评估,有些球员即使现在不太叻,但好肯学、吸收得快,他的进步可能会比本身很叻的人更大”。
若真的喜欢踢波,想踢得更好,一定要付出时间去练波,这是很基本的,最终是否跟随,就控制不到,有几多人跟随,我就教这班人。
五:社交网络发达 如何处理吹捧与批评?
透过领香港U15出战U16亚锦赛外围赛,不但球员在学习,教练也在学习。过程中,余小资发现一个教练班鲜有提及,却大大影响球员心理及表现的因素──社交网络。
“踢完第一场(对新加坡)赢了,网民就觉得他们好叻,有机会出线,接着有人点名称赞不同球员,球员就会‘飘飘地’,第二场对关岛,他们的表现不及第一场,结果出现很多负评。”球员表现下滑,小资与拍档张健峰才开始了解社交网络的威力,“原来球员觉得这是人生第一场大型比赛,之后看到报道,发现原来全香港球迷都在谈论自己。结果明明第二场对手很弱,表现却不佳,最深刻是去到一个位,球员开始不愿射门,当时我也有点忍不住去想,到底他们想不想入波?事后才发现,其实他们给了自己很大压力”。
对心智未成熟的球员来说,网上批评是利器,盲目吹捧祸害更甚,“其实这对球员很不好,尤其不是每个教练都会很著紧这方面的教育,甚至有教练为了令球员留在自己球队,成为(吹捧的)其中一份子”。
结果在第二场结束后、最后一仗对朝鲜的“生死战”前,小资与张峰特别观察一番网上言论,再辅导球员,尤其踢过多年职业赛的张峰更懂得如何应付评论。球迷有评论的自由,全世界均是如此,作为球员,必需以正确心态应对,“球迷说话不用负责,说一句‘那个球员是垃圾’,那位球员可能会哭一整晚,但其实不能将这些说话放在心。作为球员,做好教练的指示已足够”。最后赛果不如意,但将帅都有所成长。
办法总比困难多 做教练就是坚持再坚持
余小资从指导屋邨小朋友开始,一步一步成为代表队梯队教练、更加入成年代表队教练团,纵使当初未能成为职业球员,今天已用另一方式一偿心愿,“能参加香港代表队的工作,对很多香港教练也是梦寐以求”。
香港足球是负能量集中地,却总有人愿意留守,余小资回想香港U15战败后的眼泪,令他感受到球员的著紧,他对未来,还有更长远的目标:“现在正在培育的香港U12,希望到下届他们踢亚锦赛时,真的有能力、有决心去踢,希望有这一天能看到他们争取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