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北京8月1日落实“双减”问责制 学者批:加剧贫富差距
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21日印发《北京市教育督导问责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明确,如果存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双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情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其相关责任人将被问责。该实施细则将于8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实施细则》则指,为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指导作用,强化教育督导结果应用,大力推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首次对教育督导问责实施进行具体规范,该《实施细则》将于2022年8月1日起实施。
《实施细则》明确:在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方面,如果有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规下达升学指标或将升学率与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教育结构失衡、学校布局规划落实不到位,中小学学位供给明显不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劳动教育保障和实施不到位;“双减”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小学减负工作不力,校外培训治理不到位等情形将被问责。
《实施细则》指,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负责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所辖(属)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问责。
《实施细则》坚持依法依规,对被督导单位的问责方式为公开批评、约谈、督导通报、资源调整、行政处罚建议等;对被督导单位相关责任人的问责方式为责令检查、约谈、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建议、处分建议等。对督学、教育督导机构工作人员的问责方式为批评教育、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资格、组织处理建议、处分建议等。
什么是“双减”?为什么要“双减”?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表示,“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党组将其作为“一号工程”。
监管司批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培训行业野蛮生长,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学校教育体系产生强力冲击。培训机构炒作渲染焦虑,裹挟全社会被动参与,收取高额费用,严重降低民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双减”是为了立德树人、国家教育体系根基、民众小康生活。
“双减”成效?
监管司表示,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第三方调查显示,85%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72%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90%以上学生表示学业负担有所减轻。
不过,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姜以琳批评,透过“双减”政策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虽立意良好,但与现行教育模式与体制的重大分歧,极可能加剧贫富在教育上差距。民意呈现两极化反应,中下层人民支持度较高,上层及精英阶级者较为反对;校外培训业者受影响最大,称政府不给生路;中小学教师对政策感到不满。
网民批评:
“小孩子上学不吃苦,难道要去了社会在吃苦吗?”
“让孩子们啥都不学下地干活儿去吧。”
“毒教材都没见问责,本末倒置。”
“中学减负,高考也降低难度?莫名其妙的扭曲教育。”
“阶层固化,进厂,更好的割下一代的韭菜。”
“都高三了不让学校给补课,就这么想我们都去搬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