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家长焦虑仍在 学者:减负须从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内地去年起实施教育“双减”政策,然而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家长焦虑依然存在。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双减以来,家长的教育焦虑在某些方面有所缓解,但在导致焦虑的教育内外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这种缓解是有限的、复杂的;又指减负绝不是一味地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必须从所谓“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

张志勇表示,家庭教育焦虑是教育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而言,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配置不均衡有关,外部而言则更与人们接受不同的教育机会可获得的回报率差别太大相关。而完善中高考制度是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的部分普通高中开展登记入学试点,是高中招生方式的重要探索。

他强调从根本上而言,减负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正是因为过重,其本身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减负绝非一味减轻课业负担,而是须由所谓的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具体而言其最要紧的是做好讲科学、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重个性这五件事,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学习。

张志勇指减负绝不是一味地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必须从所谓“减量改革”走向“结构调整”。(新华社)

张志勇又提到,作为双减改革的重要切入口,作业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然而减量不能降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高质量作业上下功夫。在作业改革方面,目前调研发现存在多个问题,包括60.3%的校长认为教师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弱;57.9%的校长认为教师设计高质量作业面临作业素材与资源不够难题等。

他表示,作业改革要与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学情、信息技术赋能及教师专业发展相统筹。

首先,教师设计分层作业须与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层次要求相适应等。然后。学生的作业量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学业水平,分别提供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创造性作业等,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可多布置自主探索任务等。再者,各地教研系统要统筹指导优秀教师分年级、分学科、分层次,开展结构化作业设计和作业资源建设,通过作业平台实现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为基层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作业资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时可统一引入智慧作业系统,实现学生学情诊断、个性化作业布置、作业改革等,赋能教师作业改革。最后,是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克服作业设计的碎片化、浅层化和近视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