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机械人十年变革:核心零件国产化 技术瓶颈待突破?
十年前,中国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纲领,其中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机械人产业的发展要围绕工业机械人应用以及服务机械人应用。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早于2013年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械人市场,但与邻近的日韩相比,中国在工业机械人的应用一度处于落后状态。但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机械人、巡检机械人等服务型机械人亦应运而生。
2025年3月,中国政府将人形机械人列为继电动车之后的下一个重大技术突破。各地积极推动人形机械人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服务业等领域应用,如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落地使用,成为企业发展竞争力的契机。
工业机械人:中国占全球最大市场
工业机械人是现代制造业中重要的工厂自动化设备,一般指向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械人,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搬运、焊接、加工等方面,国内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不少企业产品用来出口,对产品质量要求高,企业逐渐采用机械人代替工人。
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械人市场,但与邻近的日韩相比,制造业工业机械人的覆盖密度非常低。2013年,中国工业机械人密度仅为30台/万名工人,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过去,中国在工业机械人的应用一度处于落后状态,一般制造业对机械人的应用基本上处于自发、分散或零散的状态,但随着工厂自动化,机械人为制造业带来一场“变革”。汽车制造业依然是工业机械人的主要应用领域,但电子、金属加工、橡胶塑料等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机械人的需求持续增长,光伏、锂电、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更成为机械人应用的新增长点,需求潜力巨大。
在技术层面,国产工业机械人的技术水平亦不断提高,尤其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在焊接、搬运、装配等环节,机械人的性能和可靠性逐步提升,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机器视觉(MV)等新技术与工业机械人的加速融合,更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AI为例,传统工业机械人只能执行预设的重复性任务,但结合AI技术,机械人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理解不同的工件和操作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整动作和参数;AI技术结合视觉、力觉等传感器,协作机械人(Cobot)便能根据人类的动作实时响应,共同完成任务。
国际机械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年全球机械人报告》提到,截至2023年底,全球工厂中运行的机械人达428万台。其中,中国在2023年安装的工业机械人数量为27.6万台,占全球安装量的51%;制造业机械人应用密度达470台/万名工人。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到2027年,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5-10%。
服务机械人已实现产业化
服务机械人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维护保养、修理、运输物流、清洁、保安巡逻、救援、零售餐饮、农业,以及医疗保健、养老、康复、助残等工作。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在服务机械人领域的研发起步较迟,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AI等技术突破以及市场需求,2023年,中国仅次美国成为全球服务和医疗机械人制造商的第二位。
国际机械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年全球机械人报告:服务机械人》显示,全球专业服务机械人销售额增长30%,2023年销量超过20.5万台,其中近80%的机械人来自亚太地区,销量为162284台。《2024年世界机械人年鉴》将医疗机械人与服务机械人和工业机械人并列视为第三类。2023年,医疗机械人的销售额增长36%,达到约6200台。
美国是全球服务和医疗机械人制造商数量最多的国家,有199家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其中66%的制造商生产专业服务机械人,27%生产消费服务机械人,12%生产医疗机械人。其次为中国,有107家服务和医疗机械人制造商,其中80%生产专业服务机械人,34%生产消费机械人,只有5%提供医疗机械人。
有数据显示,餐饮配送机械人被认为是中国服务机械人领域中率先实现产业化,除了因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有助解决人力成本上升外,也因其租赁、销售模式较为清晰,且国内多间企业在该领域发展迅速,让其更容易实现商业化落地。
今年举办的第137届广交会也首次增设服务机械人专区,展示了服务机械人在未来生活中的多种可能性,也反映了产业发展和市场关注。
人形机械人尚未成熟
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上,人形机械人在舞台上跳扭秧歌,因其灵活的动作和精彩表现而爆红。目前,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家庭领域是人形机械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并已初步应用于商用及工业场景。
人形机械人具备双足、双臂、双手,可以像人类一样行走、奔跑、拿取物件,甚至可以通过视觉分析和动作模拟,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随着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发展,人形机械人正逐步走入人类的生活。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械人的商业化元年。目前,市场上的机械人仍需要事先编程才能做出各种动作,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未来有望拥有自主学习、感知、反应能力等。有专家预测,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风口是“具身智能”,将AI融入机械人等物理实体,让它们“拥有大脑”。
2024年1月,工信部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人形机械人放在首位,提出要突破机械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电子皮肤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首届中国人形机械人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械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2030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元市场。
核心零件自给自足 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国产工业机械人能够替代进口,有赖于中国在核心零部件上突破“卡脖子”技术,基本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化。据介绍,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传感器是机械人的四大核心零部件,早几年,国内机械人头部企业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化。
凭借技术进步、制造能力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国在人形机械人领域有独特优势,若将人形机械人产业链分为三大核心环节,中国则在包括传感器、电池、电机、减速器等硬件供应链环节占据主导地位。
不过,人形机械人的硬件及技术瓶颈仍面对不少挑战,譬如负担能力不足,灵活性和稳定性不足;各企业的产品也倾向定制化,市场上缺乏通用的零件,导致制造成本过高。如何合理控制成本,是人形机械人能否量产的关键。同时,人形机械人的AI能力仍有待突破,譬如需要先进的人工智慧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机械人能够自然、直观地与人类互动,理解手势、表情和意图。
有业内人士认为,具身智能或人形机械人目前面临的“卡点”,是来自真实物理世界的数据量不够,不足以训练机械人。
对于要如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落地使用,除了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促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外,还需要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和质量基础设施,拓展应用场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规模化应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营商环境。通过各方面配合,中国有望实现从机械人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