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抗疫复工 经济韧性再受考验
2月中旬以来,内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俗称武汉肺炎)疫情已度过最凶险的时刻,疫情逐步受控,新增确诊病例逐步减少。然而,对因疫情已停顿将近一个月的内地经济来说,危机才刚刚来临,订单违约、缺乏流动资金、员工难以到岗、配件不足、市场风险加大等问题集中爆发。
在全力抗击疫情的同时,如何重启经济、实施复工,将再一次考验中国经济的协调能力和韧性。如果说之前的中美贸易战只是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一次试探,那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则是对中国经济应急能力来一次彻底的“战时演练”和全面动员。
启动“战时”动员 加速复产复工
在确认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决定“封城”、全国启动国家一级应急响应之后,物资,特别是医疗防护物资和民生物资的生产和供给,便成为抗击疫情、保障经济的核心关键。为此,内地在1月24日紧急启动第一波复工潮,当中便包括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生产。这些企业在确保防疫的基础上无条件复工,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亦紧急转产防疫物资,从1月24日至2月10日,短短16天,湖北、河北、湖南、河南、山东、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的服装企业、汽车企业(汽车企业拥有热熔织物的生产设备)、化工企业、医药企业等三千余家企业有80%完成复工,仅医用防护口罩产能一项,便从1月29日的日产约800万只,在十天内迅速增加到日产2,000万只,产能提升了近1.5倍。尽管市场上的口罩供应依旧紧张,但基本可确保一线医护人员和病人的防护需要。
自2月3日起,中国政府和央行开始回应抗击疫情和企业复工的需求,提供财政专项资金和紧急贷款。2月3至10日,仅央行通过逆回购累计向市场净释放流动性就达1.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各类财政资金接近1,000亿元。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回应速度如此之快,企业的应急调整能力如此之强,再一次让世界惊讶。
2月8日,随着疫情防治方法愈加明确和度过了疫情高峰,国务院正式下达了“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领域,在做好防疫保障下复工复产,重大工程和重点专案员工要及时返岗,尽早开工。
自那时起,内地经济开始从对疫情最初的恐慌中苏醒过来。在医生、护士、士兵和公务员之外,内地企业、劳工,以及众多民众都成为此次抗击疫情的逆行者。正是这些人提前复工,确保物资能源源不断地供应,让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防控。
在疫情期间,尽管内地市场出现口罩供不应求、菜肉价格上涨的情况,但整体物资依旧供应充足,速递物流依旧会把网购商品送到民众家楼下,没有停电、停水,网络讯号畅通。人们在家中自我隔离,依旧可以一边学习烘焙,一边在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展示新到的速递、发着各种牢骚。
继2003年沙士(SARS)、2008年汶川地震后,内地经济再一次经历一场广泛的整体动员,这不仅体现在疫情期间高度活跃度的网上经济,还体现于5G、AI技术、工业互联网在防疫上的广泛应用,目前更出现在复工潮之上。
为了加速复工,内地政府多箭齐发。2月16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政府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减税降费,促进疫情防控,拉动经济增长。
2月17日,央行再次展开1万亿元逆向回购(除9,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外,再次净释放流动性1,000亿元),并将一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中标利率下调至3.15%,下调了10个基点。此外,第一批3,000亿元的财政贴息贷款已通过商业银行陆续发放到企业手中。
2月18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多措并举稳企业稳就业,使企业恢复生产后有一个缓冲期。
据初步统计,目前内地国有企业属下两万多家生产型子企业的开工率已超过80%,其中石油石化、通讯、电网、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开工率更超过95%。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广东、江苏、上海等一些经济大省(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50%。
另据交通运输部资料, 2月19日到2月底,全国旅客发送量有所增加,日均约在1,455万人次,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此外,目前已有约8,000万人次的农民工返程,到2月底达1.2亿人次,3月以后将再增加约1亿多人次。
恢复“造血”面临两大难题
内地经济正迅速从疫情导致的停滞中恢复过来,长期向好的态势虽然未见改变,但一些困难同样摆在面前: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零售业、旅游业及线下文化产业等损失严重,多数服务业企业可能推迟至今个月才复工;另一方面,即使制造业、基建企业率先复工,中国经济的“造血”能力还需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疫情冲击复工进程,将使中国今年一季度经济明显走弱。
2月17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诸葛建表示,截至2月16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复工率依然只有42.87%。工人返岗率不高、供应链还需完善、物流运输能力有待恢复等现实困难急需解决。
现代工业体系其中一个特点是分工明确,而这要求资源和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然而,此前为了防治疫情,很多地方限制了交通和人员的流动,成为复产复工的障碍。尽管为了确保道路畅通,国务院早在2月8日印发了相关通知,要求“严禁擅自封闭高速公路出入口,严禁阻断国省干线公路,严禁硬隔离或挖断农村公路”,但部份地方还是存在阻碍交通和人员流动的现象。
为了保证复产后的用工需求,一些企业主动和非疫情高发地区政府联系,协助组织输出劳动力,并派出包车,甚至是包下高铁和飞机迎接员工复工。
复产复工还面临着另一个更大难题,就是如何恢复需求。生产企业一般拥有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库存,因此只要员工到位,大多数企业都能复产。然而,仅仅复产对企业的意义不大,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有没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下行周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令到经济活动停滞,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疲软。内地知名金融数据平台Choice显示,截至2月18日,中国南华地区工业品指数较春节假期前下跌约3%。目前,中国经济已表现出足够的韧性,虽然已开始实施大规模复产复工,但一时间仍难改善需求疲软的现状。
借机改革释放潜力
中国政府显然已意识到这一点。2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表示,以此次疫情暴露出的社会治理和经济短板为突破口,加速补齐短板,继续推出一批重要改革方案,加速重大专案的投资建设。这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明确目标。
通过对此次疫情教训的反思,应急保障、卫生防疫、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等高达数万亿元的建设需求,不仅应视作经济运行的成本支出,而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投资内容和高水平发展的动力来源。以政府投资为先头,广泛开放社会投资,并通过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实质性改革和开放,分散长期投资的风险与激励收益。中国的民生需求和投资市场急需通过改革来释放应有的潜力。
上文刊载于第203期《香港01》周报(2020年3月2日)《抗疫复工 经济韧性再受考验》。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