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遥感卫星“热值”骤升 揭内地产业复工景象

撰文: 苏子牧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续,连日来,中国多地在统筹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复工复产。
据官媒新华社周日(29日)报道,随着工业生产的恢复,包括社会运行、生活节奏的“复苏”,使遥感卫星的“热值”观测数据快速上升。

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区,在1月21日,企业、工厂开始停工,外来人口返乡,整个区域的地面温度分布较为平均。而到了2月22日,复工产生的工业热能和人口密度增加带来的热值提升,使金山区“红”了起来。

金山工业区拥有生产型企业414间,截至2月24日已正式复产347间,上岗人数2万3431人,其中136间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备案核准,复工率100%。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至2月24日累计复工企业971间,复工人数逾4万,其中产值在1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企业复工率98.7%。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上游产业,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复工率已超过95%。

位于长三角西部的马鞍山钢铁,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春节期间仍持续生产。随着全面复工复产,这间大型钢铁厂持续输出更多热力。截至2月25日,马鞍山钢铁所在的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92%,复工人数156.5万人,占全省上年同期企业人数的59.5%。

报道称,利用遥感卫星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观测整个长三角地区,颜色越红代表热异常数量越多。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识别工业燃烧,以及焚烧秸秆、山火等地面燃烧情况。在人口密集的长三角区域,这种热异常大多意味着存在工业热源。根据观察1月下旬与2月下旬的卫星数据,与春节期间相比,2月19日起的一周内,长三角区域内的热异常密度增长了数十倍。

中国“热度”提升的背后,是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关键性举措。中国经济能否稳定发展,不仅与14亿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也牵动着全球凉热。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在符合防控疫情需求下高效复工复产,对于中国而言,是应对疫情大考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