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欧联手”难关重重 外长王毅演讲隐现端倪
12月1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欧洲政策中心发表演讲,题为〈增进互信,深化合作,迎接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他表示中国始终以积极和正面心态看待欧洲,把欧洲视为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和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
指不能事事与欧洲“对等”
中国对欧如何定位呢?王毅的论调离不开“最大发展中国家”一词。首先他说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源”,但承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所以不能与欧洲事事“对等”:“要求一个发展几十年的国家同发展了几百年的国家‘对等’,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等’。”
要在甚么方面“对等”呢?时任欧委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表示,他在4月曾当面告诉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欧洲的市场,但欧洲企业却不能进入中国市场,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下去。同月,欧盟正式启动全新的外来投资审查机制,矛头直指早年“爆买”高科技欧企的中国。
是次王毅亦坦言:“近年来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在经济上已经成为欧洲的竞争对手,主张对中国进行各种设限。”然而就演讲内容,他只是重申“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呼吁欧洲“抓住机遇”,又同时不点名批评美国实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故此中欧“不能袖手旁观”,唯有携手“站在历史进步的一边”。
华为风波突显欧盟困境
事实是迄今为止,尽管谈判多年,中欧至今都无法就投资协定达成共识,相信中国的“自我定位较低”正是难关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外长亦不忘为本国企业发声:“希望欧方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为中国企业提供非歧视性待遇,包括在5G问题上秉持公平公正,作出科学和自主的判断。”
华为风波正好体现,即使欧盟愿意接受中国“定位”,这个“发展中国家”一点都不易应付。欧洲自有瑞典爱立信和芬兰诺基亚,华为是两者电讯业务的强力竞争者;美国发出华为禁令,号召欧洲各国仿效,中国同样不忘提醒,北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打击作出“错误决定”的经济体。
与此同时,王毅提到:“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等方面,中欧之间的确存在差异……既然(中国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中国为什么要改变?既然对各方都是有利的,为甚么要改变中国?”欧盟近月就涉港及涉疆争议表态,王毅大概是就此回应,不过其实个别国家也担心中国“改变欧洲”。
金灿荣:欧美矛盾属“家人吵架”
12月初,瑞典检察起诉前驻华大使林戴安(Anna Lindstedt),案情涉及其私下当中方说客,安排铜锣湾书店股东桂民海的女儿Angela,与2名自称与中国政府有连系的中国商人接触;11月中旬,瑞典文化大臣颁奖予桂民海,表彰其为言论自由发声,其后驻瑞典大使桂从友称,中国的反制措施会涵盖经贸层面。
早在今年3月,欧盟在其战略公开信中,首次将中国定义为“经济竞争者”(Economic competitor)及“系统性对手”(Systemic rival),引发外界对中欧关系前景的担忧。不过欧盟方面随后澄清,同中国仍维持战略伙伴关系,愿同中国协商解决分歧。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5月便直言,不能太过指望“中欧合作对抗美国”,因为欧美矛盾属于“家人吵架”,中国则彻底是“外人”:“中国打贸易战就是靠自己,欧洲不落井下石就已经很好了。”假如北京的目标止于确保欧盟维持中立,那么目前尚且是游刃有余,至于再上一层楼就要另作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