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促成阿富汗和谈显实力 北京保持“距离感”最关键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10月22日,塔利班发言人沙欣(Suhail Shaheen)表示,将于10月28日至29日在中国举行新一轮阿富汗内部和平会谈。综合外媒报道,出席会谈的有25名阿富汗政界人士,以及15名塔利班代表。由于塔利班拒绝与阿富汗政府作任何谈判,此次参会的政府代表均以私人身份出席。

打开天窗说亮话,美国以征服者姿态入侵阿富汗,驻军当地近二十年,将近赶尽杀绝塔利班,如今要和谈成功又谈何容易呢?况且时移世易,尽管上万美军仍留守阿富汗,但华府已经缺乏大规模动员的政治能量,不可能以雷霆万钧之势相要胁,换言之是战亦不能,和又不易,其间更夹杂血腥恐袭。

塔利班发言人沙欣(Suhail Shaheen)。(AFP)

助美国防地区局势失控

纵观区内各国,只有中国具备足够份量,又未陷入个中新仇旧恨,其斡旋角色较易为阿富汗各方所接受。自2014年起,北京就特此建立相对中立客观的谈判平台,虽然现实是未竟全功,但至少帮了美国一把,防止事态完全失控,毕竟一旦和谈之路完全断绝,难保阿富汗不会陷于内战,美军亦难以置身事外。

另一方面,中国亦通过“一带一路”规划,尝试套用自身经验,从基建项目中互惠互利,以经济发展缓解政治争端。早在2016年,中国已与阿富汗签署相关谅解备忘录,修建公路系统、供电网络和教育设施,即使成效还有待观察,至少可以凭借建设前景和改善民生,带来些许希望。

今年8月,解放军集结重兵开赴中缅边境。(网络图片)

当然对中国而言,化解阿富汗困局对自身也有益处:首先是减少边境“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窝藏蔓延,出入滋扰新疆一带;其次是动荡的阿富汗影响区内局势,不利于“一带一路”长远规划,处于危险地带的基建无法巩固为工商集中地,其实等于得物无所用而沦为摆设。

游刃应对缅北及克什米尔争议

阿富汗局势是中国在区内影响力的缩影,即使未称得上掌握主导权,北京的确发挥稳定局势的作用,并且维护本国利益。例如近几年来缅北军事冲突持续爆发,不时有炮弹落入云南境内,导致人命伤亡。中方的较强硬表态之余,更数度在边境集结军队,以收示警之效,同时致力平息政府军与民地武的纷争。

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资料图片)

不论是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抑或是缅甸军方,均认同北京从中协调的努力,亦反映中国能保持较佳“距离感”,不会予当事国有外力干预之感。这种“距离感”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亦得以呈现,北京表面上反对印度取消该区自治,站在巴基斯坦一方,但中印之间仍保持稳定交往,无碍近期举行两国元首峰会。

由阿富汗到缅甸,问题缠扰多年,乱局有待解决,然而就事论事,至少就上述三项议题,中国并非“问题制造者”,而是受乱局“外溢”所影响。以中国政经实力,手伸得太长会引起各方疑虑,用力太猛则会衍生额外麻烦,美国的阿富汗困境正是前车之鉴,如此看来运用大国身份又不失距离感,才是负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