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疾病|常见热伤害分热痉挛与热昏厥!有中暑症状要注意3重点
近日高温连连,热伤害事件频传!香港及台湾夏季闷热,当外界环境的温度比体内温度高时,其中“热”来自温度对于人体的感受,而“闷”则是湿度带给人们的感受,这时就容易导致热伤害。
台湾中医师康涵菁表示,常见的热伤害又可分为热痉挛与热昏厥。
热伤害种类(按图 👇👇👇)
相关文章:夏天疾病|多种热伤害中暑最为严重?6类高危险群谨记5点防热伤害
常见热伤害分热痉挛与热昏厥 又以中暑最致命
1. 热痉挛
是因在高湿热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时因流汗过多或在休息时补充过多开水而非电解质溶液(运动饮料),促使体液丧失和电解质流失,体内的钠、钾离子浓度相对偏低,形成电解质不平衡的状态,导致身体不自主骨骼肌收缩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续1到3分钟,容易发生于大腿、小腿与手臂。如果痉挛剧烈,甚至会影响腹壁肌肉,应尽快治疗。
2. 热晕厥
常见在炎热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由于皮肤血管扩张帮助散热,血液会在体内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顺的血液,跑到皮肤等周边血管和四肢,导致脑部血流暂时不足,发生暂时性晕厥,与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体温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时进行相关处置,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中暑。
其中以中暑是最需要小心的症状,若不尽速处理可能会引发休克、心脏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机率约为30%至80%。
相关文章:体温|发炎脱水坚果7原因体温升高 4种食品消暑唔只西瓜仲可以搽👇👇👇
中暑分阳暑和阴暑 阳暑汗多不止、阴暑汗不出
康涵菁进一步说明,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其中“阳暑”多发生于在室外太阳曝晒及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持续大量流汗及大量流失体内电解质后,导致身体散热不及和电解质失衡,产生身体发热、汗多不止、头晕、呕吐、口渴不止等症状。
至于“阴暑”则是因为温度急遽改变,造成体温调节系统跟不上外界变化,常发生于突然从高温室外进入冷气房内,或流汗后没有快速擦干而吹风,皮肤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缩,导致体内热没有出路排出体外,持续在体内闷烧,产生身体烘热或忽冷忽热、汗不出、头重胀、恶心想吐,甚至明显肠胃痞闷感。
无论阳暑还是阴暑 有中暑症状注意3大重点
康涵菁特别提醒,无论阳暑、阴暑,一旦有中暑症状,请掌握以下3重点:
1. 有效散热及降温
中暑急性期最重要需要先避免持续暴露于室外太阳及高温环境中,保持通风及呼吸顺畅,适度用凉毛巾对头、颈、面部敷贴做降温,状态较稳定以后,可寻求中医师做刮痧及清暑热、益气生津中药等,做进一步疏散体内代谢不佳的余热。
相关文章:夏日运动|预防中暑不只补水!5大注意事项避开大太阳做好防晒👇👇👇
2.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存津液:
稳定身体温度不再持续升高后,身体需要补充过度流失的水分跟电解质,体温过高时身体会利用排汗将毛孔打开,作为散热机制,因此适当补回水分除了可以进一步稳定体温外,也避免血液浓稠度过高,进而心跳及血液循环加快,心肺负荷上升,血压随之起伏,血脂血糖稳定度下降,血管壁发炎反应加重,甚至因为热代谢不良更容易造成神经兴奋性上升,容易让患有三高疾病及心脏疾病患者身体状态起伏过大。
3. 理气醒脑安神:
稳定了基本生理机制运作后,中医强调气血平衡及气机通畅,透过刮痧、穴位刺激针法补泻、中药药性引导脏腑气血平衡、及灸疗等,可以有效恢复中暑后头晕、昏胀、视物模糊、注意力下降、肠胃不适等症状。
消暑按压穴位有帮助?中医师提供3穴位助缓解
除了需要注意以上3点之外,台湾中医师周大翔也提醒,消暑可以按压以下3大穴位:
1. 印堂穴:
属于经外奇穴,位于额部两眉头中间,主治头痛、眩晕、耳目混浊不清、失眠、高血压等,中暑时甚至在此穴会容易掐捏出红肿状的热邪表现,反复揉压疏散积聚局部的热,可以有效缓解头部症状
2. 百会穴:
属督脉,位于头顶正中央,从两耳到头顶画一条线,再从两眉中央往头顶画一条线,两条线的交接点就是百会穴。具有助眠、安神、缓解疲劳、调整自律神经平衡及改善气血循环等功效。
相关文章:冷气病|室内外温差超“这度数”损健康!3招缓解按摩耳朵也有效👇👇👇
3. 太阳穴:
属于经外奇穴,位于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可治疗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脑部循环不良等症状。
延伸阅读:
【本文获“NOW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