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长寿是否一种恩赐?“年老”非病 压缩“这事”晚年才快活
当我们谈起老化,印象往往是负面的。一般人听到“高龄”,首先想到失能失智、高花费的长照负担,还给这股趋势取了个不甚讨喜的字眼:银发海啸,以至于高龄、老化,总是跟“负担”被联想在一起。
不过,《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这本书的作者、高龄学者史考特(Andrew Scott)却提醒:健康老化,其实蕴藏数千亿美元的价值。史考特在书中强调,缩短重大疾病的时间、延长健康寿命的经济效益极度可观。我们应该在长寿中看见机会。
相关文章:退休生活|别被孤单、慢性病拖垮生活质素 12项建议让你优雅变老
专家:长寿不只是健康问题 更是经济问题
长寿已成现实,“长命百岁”即将来临。台湾内政部统计,台湾人平均寿命在1990年只有74岁,到了2020年已来到81.3岁。依此趋势,专家估计2080年时,人类平均寿命将能达95~100岁。这是个好消息,代表每个个体都能享有更长的生命,人们越活越长,同时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需求。
但史考特说,大多数人看待长寿的态度,却很悲观。当我们谈起人口趋势,常常提到少子化、高龄化、扶养比提高、劳动力缺口……这些问题,把高龄族群视为全民的负担。但很少去想,有没有可能让老人不再是负担?有没有可能,“老”人的定义可以被改写?
“大多数人不会去思考,我们该如何去适应长寿?就好像面对老化,我们束手无策、没甚么好改变的。但事实绝非如此。”史考特与其他2名学者共同在《Nature Aging》期刊发布研究,重新定义长寿。“你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休闲娱乐,不管你选哪一种,都能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无疾而终” 个人、家庭和社会三赢的长寿
但史考特认为,绝大多数的政府还没有这个认知,他告诉高龄媒体Longevity Techonology:“但整体而言,我不认为经济主管机关,对长寿有太大的兴趣。他们把长寿当成健康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
甚么是“疾病压缩论”?
史考特在书中大力倡议“疾病压缩理论(compression of morbidity)”。该理论于1980年代,由史丹佛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学者弗莱斯(James Fries)提出,认为人类只要设法延后重大疾病发生的年纪,就能大幅减少临终照护的压力。
换句话说,只要能成功把“失能、患病”在生命中的占比压缩,就能减少晚年时被疾病拖累的痛苦,也可以老得更惬意。史考特指出,延长健康余命,跟延长预期寿命一样重要,不过他认为,最关键的,主要还是“压缩患病时间”。
“长寿很好,但有效地让健康余命与平均余命时间相等,这件事的价值超乎想像。这就是为甚么,我们应该试图延后老化时间,不只要活得更长,还要健康得更长。”史考特说。
“一旦成功延长健康余命,便能提高人们延年益寿的动机。”他举例,如果大多数人到了80岁,都卧病在床,那当然没人会想活到80岁;相反地,如果80岁时还能维持健康,大家就会想活到90岁。
改变生活型态“健康老” 生涯规划也改写
“假设,我们可以成功延后老化带来的问题,就能创造正向循环,让老不再是一种病。”不过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改变生活型态。用更健康的方式过活,如饮食清淡、勤于运动、定时做健检,慢性病会更晚来敲门、身体也会更晚失能,预期寿命当然也可能微幅延长。不过研究已经证实,即便是延命,也没办法多活几年,所以重点依然在于“拉长健康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只是改变“老年后从事的活动”,还要重新审视整体人生规划、生活型态,让多出来的那些健康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举例来说,过去我们以70~80年来做生涯规划,因此往往将退龄设在65岁。但如果健康余命增长,那或许延后退休、延后整体人生的时间线,都是可能的。
【延伸阅读,更多银发保健养生建议】
银发|为何人家活到80岁仍开心?不想失能失智 5件事中年起就做
脑退化|身体怎告诉你有失智症风险?得病前2年或现便秘等10征兆
延伸阅读:
【本文获“康健杂志”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