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课|孩子不肯说 父母更应开导 3原则助沟通减自杀、滥药风险

撰文: 健康医疗网
出版:更新:

编按:疫情回落,中、小学及幼稚园已纷纷复课,惟早前有港童于复课后选择轻生,实在教人惋惜;欺凌个案亦有出现,令人关注。参考以下报道,并多留意及了解孩子身心状态,可助他们脱离负面思想。

台湾青少年自杀死亡率连续20年攀升,15至24岁青少年自杀通报在2020年超过一万人次,而受到欺凌影响的比例逐步上升。根据2022年1月发表于《学校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遭受网络欺凌(透过数位讯息或社群媒体)的青少年,从事更多的运动以及接受社会的支持,能帮助他们降低心理健康风险。

相关文章:复课|小孩不想上学 硬碰属最后一招 即学7招诱导孩子开心出门

+20

运动中提升自我价值 从设定目标开始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休闲运动健康系教授徐锦兴表示,“运动”基本上可视为“纾压”,因为运动过程中分泌的多巴胺等激素,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因此运动也被称为忧郁解药,不过,也应特别留意遭受欺凌的青少年,避免在团体运动中遭遇到另一种可能的欺凌。

若想帮助青少年从运动中提升自我价值,可从建立基本运动能力着手,设定简单的“自我挑战目标”,如:快走三圈操场、完成三公里跑步,或是一分钟完成20次仰卧起坐等,运动目标若设定太高无法达成、或勉强完成后,恐削弱未来的运动动机。

遭网络欺凌青少年不敢说 恐增药物滥用、自杀风险

台湾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教育推广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经历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可能会因为觉得丢脸、怕被责骂,或是担心父母限制自己使用手机、上网而不敢开口求助,而陷入低自尊、焦虑、忧郁等情绪,提高了药物滥用及自杀的风险,建议父母除了与孩子建立与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外,要能“察觉”、“接受”与“陪伴”:当孩子遭受网络欺凌,能及时察觉给予适时的协助支援;接受孩子的情绪状况,不急着生气、责骂或下指令;陪伴孩子面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建立对父母的信任感。

相关文章﹕4.19复课│被欺凌子女面对压力 正向教育专家给家长6个建议

+2

孩子陷负面思考 父母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出现低自尊、忧郁、失去自我价值等负面思考及言语,戴怡君说,师长和父母陪伴他们的过程中,可向孩子提醒强调“二不一要”帮助孩子跳脱负向情绪:第一“不要责怪自己”,告诉孩子这不是自己的错,无论欺凌者说甚么或做甚么,都不该对自己感到羞耻,再者“不要沉溺负面情境”,应该要聚焦当下的感觉与生活,尝试转移注意力,相信自己的独特,提醒自己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本文获“健康医疗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