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负面消息感麻木 关心人反而易患“情感疲劳”?
反逃犯条例修订风波引发连串示威活动,相关新闻与资讯海量涌现,负面消息难免令人情绪犹如“坐过山车”大上大落。你本来会关心人,但不知何时开始变得麻木? 你觉得无力或因而感困扰? 你可能不是无情,而是 可能患了“情感疲劳”。
注册心理学家程卫强指“情感疲劳”(Compassion Fatigue)可使人感到情绪低落、感到无力、自责等。情感疲劳不等同于抑郁或创伤后遗症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有病征?
其实,不幸的消息不独指反逃犯条例风波,如早前的亚马逊森林大火、北极熊消瘦等国际消息,即便不是亲身体会事件,也会为不幸感到可惜和同情。尤其在现今世代,社交媒体资讯流通,四面八方的讯息都能唤起大众的同理心,当大家不断接触不幸及创伤事件,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情感疲劳”,产生疲倦感。
你有否患“情感疲劳”?
如果你接触负面新闻及资讯后,情感变得麻木、感到无力、失去希望、焦虑、无法开心起来等,你可能已受“情感疲劳”困扰,应尽快寻求医生或专业人士协助!
“情感疲劳”常见征状(按图了解):
接收负面资讯可致“情感疲劳”?
“情感疲劳”(Compassion Fatigue)由美国杜兰大学创伤心理研究学家Charles Figley教授提出。程卫强表示,“情感疲劳”一般指提供援助的专业人员(较常见于医护人员、社工及治疗师,甚至老师及幼儿园工作人员)因经常照顾弱势社群或个别人士,诱发负面的精神状况。他们感到无法救助所有人,长久以下,渐渐失去同情和情绪反应,感到自责等。他补充,情感疲劳为“继发性创伤”(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的其中一种,患者均对某事身同感受,付诸予同情,甚至过度投入后间接造成二次情感伤害。
可是,“情感疲劳”并非专业救护员专属。情感疲劳及压力管理专家Juliette Watt曾在2018年7月的Ted Talk演讲分享患“情感疲劳”的经历,她因长时间照顾患病的母亲,饱受“情感疲劳”折磨。她说:“只要你会关心他人,你便可能会得‘情感疲劳’”,程卫强补充,曾有研究指部分家庭照顾者,或照顾长期病患者的人也会有“情感疲劳”。
其实,“情感疲劳”于现今科技世代,有了一重新的定义。程卫强表示透过社交媒体等接触负面资讯,不间断地关注不幸事件,的确会间接造成压力,致“情感疲劳”。面对不幸,患者或会对世界失去希望,并认为自己无用和无法帮助事件。
“情感疲劳”不等同“麻木”
虽然“情感疲劳”会令人情感麻木,但程卫强厘清:“‘麻木’和‘情感疲劳’不尽相同。‘麻木’是指当某事频繁发生,人会对此习惯,逐渐变得无感,当中并没有失望、认为自己无用和无力的感觉;‘情感疲劳’则是由于过份地著紧,才会觉得自己无法提供救助,以致失望和无力。”
程卫强解释“麻木”会经历“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过程,这是一个对普罗大众相对新奇的概念:“去敏感化”意指人类初对某事物勃然色变,对其抱很大的反应,一旦接触增多后便会变成常态,理所当然地接受,此过程亦能用作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的手法之一。
这就类似于早于五年前,港人对警方发射第一枚催泪弹感哗然,但时至今天,当已发射的催泪弹已达数千计,大家看似已司空见惯,反应亦淡薄不少,这可解作为“去敏感化”的现象。
什么人易有“情感疲劳”?
程卫强从专业角度表示,没有百分之百的可能性能清晰界定“患情绪病的成因”。当大众所拥的“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在生理或环境方面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的因素)愈多,与此同时他们患病的“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s)”(可发挥保护作用、提升抗逆力和减低个人患病风险的因素)愈少,情绪病的机率便节节增加。
程指出有部分人患“情感疲劳”的机会较一般人高(按图了解):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情绪问题不但影响心理健康,更会影响生理健康。程卫强阐释,其实“情感疲劳与一般抑郁症所造成的生理影响大同小异,由于受压过度,患者或会感到肠胃不适、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免疫系统变差,例如感冒。”
抑郁症对身体有甚么变化﹙按图了解﹚:
觅同路人支持改善情况
不论生理上的疾病或情绪病,都必然是“预防胜于治疗”!程卫强重申“情感疲劳”是因为在乎,而现实上的确无能为力,以致感到力不从心。首先,他指应从源头解决,“情感疲劳”一般涉及不合理的期望,患者宜理解自己的限制和能力范围,不宜对自己抱有不合理的期盼。他以医护人员作例,生死有命,在生死前,医护人员的能力有限,故不应将所有病患个案归罪于个人。
其次,不擅表达情绪的患者可尝试各种方式以控制情绪、焦虑感,诸如静观练习、冥想、放空、游水或跑步等的减压活动。同时,若被负面情绪淹没,适时的抽离泛滥的资讯,亦有助防止负面情绪加剧。
当然社交是重中之重,普遍人及患者都十分需要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患者可与同路人、背景或感受近似的朋友抒发情感。程卫强建议可自发一些自助小组、团契活动以得到同路人的理解和交流,令他们感到并不孤单。他指其实坊间现有不少同类型的活动,如SEN(特殊学习需要)学生家长也会组织“家长自助会”,背景相近的人较易会懂得易地而处,给予理解和支持。
说到底,患者因为在乎,情绪才会变“负”。适时放下,让身心休息,才可以走得更远!若情绪持续低落,应尽快寻求医生或专业人士协助。
(资料来源:Ted.com)
情绪支援求助热线及网站: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23892222
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24667350
东华三院芷若园热线︰18281
撒玛利亚会热线︰28960000
社会福利署热线︰23432255
生命热线:23820000
生命热线(青少年专线):23820777
赛马会青少年情绪健康网上支援平台-“Open噏”24小时网上辅导:91012012(SMS)
利民会《即时通》:35122626
学友社学生热线:25033399
协青社 24小时青少年服务热线:90881023
香港辅导及心理学会:WhatsApp热线 62181084 / 92383400 (英语及粤语)
【心理健康】发恶梦或是患病征兆 4条问题评估有否患创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