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癌症末期 机构提供儿童善别辅导 以游戏、故事让孩子理解生死
八岁的雅君与两位弟妹玩耍,笑声不绝。问及爸爸快将离去,她收起笑脸:“我希望爸爸陪我们的时间可以长一点。很想对他说‘爸爸,你别走!’”小女孩天真的眼神隐约流露无奈与伤悲。一位晚期病人、一个五人家庭……
资料授权:善宁会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Hospice Care
家庭支柱确诊末期癌症 全家陷入深渊
雅君的爸爸吕先生四十余岁,是家庭经济支柱,去年确诊第四期大肠癌,被迫辞掉工作,从此全家陷入深渊。
为了治病,吕先生和吕太向亲友借贷数十万元,但化疗、标靶治疗、手术均没为他们带来任何希望,且副作用和痛楚令吕先生苦不堪言。每次到医院覆诊,吕先生总带著泪水前往,背负失望回家。
受善宁会支援太太压力大减 惟难与孩子谈离别
“痛疼和不适令他彻夜难眠,经常哭泣和自残,更曾企图自杀!我很担心他的病情,全天候照顾他,导致自己身体多处受伤及长期失眠。看著他在床上痛得辗转反侧,我只能无助地抱著他说‘三名子女还小,家庭需要你,你要撑下去、撑下去’。”为了家人,吕先生费尽一切熬下去,但病魔却抓牢著他的生命。
晚晴之路,需要关爱同行。一次偶然机会,吕先生认识善宁会并申请住院服务。经评估后他获批“住院资助计划”,大大减轻住院费用。得到专业的纾缓医护人员悉心照护,吕先生的痛楚和不适逐渐纾缓,且临床社工亦提供实质支援,安排义工看顾孩子,吕太可专心照顾丈夫,压力大减。
她直言赛马会善宁之家的环境恬适,丈夫从未住过这样清幽的环境,如今竟因末期病而到来,内心百感交杂:“透过辅导我和三名子女向丈夫道爱道谢,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步。然而,我最担心是三姐弟,他们只有五至八岁,我不懂启齿如何向他们谈生死。在孩子的世界里,只会每日天真地过,死亡是很遥远的事,他们没意识父亲会永远离开….”
提供儿童善别辅导 支援孩子表达感受
儿童年纪小,哀伤未能透过言语表达,且对死亡和生命的认知有限,故跟进儿童善别辅导时,社工需格外敏锐、具耐性及辅导技巧。临床社工黄嘉然指进行儿童善别辅导时,会以创意途径如游戏、艺术、说故事等方式,支援孩子按自己舒服的方式表达感受:“我们为三姐弟说故事,透过图书绘本主角离世的情节,引起他们的共鸣。她们会问‘主角为何会死?’、甚至有感死亡可悲。此时,我们便把握机会与孩子正面讨论死亡,鼓励发问,协助他们释放哀伤情绪。另外,我们亦协助吕先生制作‘生命日志’;这份温暖的回忆,是吕先生对三姐弟的祝福,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珍惜与爸爸共处的时光。”
为确保丧亲者的情绪得到适切支援,在吕先生离世后,社工会继续跟进其家人情况,定期家访,并提醒吕太留意三姐弟的行为和情绪,会否出现变化,以便提供适切的支援。
时间掠去至亲,但未能夺走留者对生命的盼望。吕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如没有心人捐款帮助,我们连一天的住院费用也付不起!衷心感谢善长和基金的善举,让我们感到人间有爱。在善宁之家的日子,定会成为孩子的印记,提醒他们要做个善良的人,多行善事。今日我们受惠,明天孩子回馈。”困苦却有尊严,匮乏而不绝望。
资料及相片获善宁会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Hospice Care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