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8成幼童家长不知川崎症 医生:错过治疗恐致冠状动脉病变

撰文: 张玮婷
出版:更新:

川崎症是儿童最常见的后天心脏病成因,其病因至今未明,发病高峰期集中在6个月大至5岁的幼儿阶段,由于黄金治疗期只有短短6日,若患者错过治疗,则有可能引致冠状动脉病变,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影响。香港小童群益会及香港儿科心脏学会早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八成受访幼稚园学童家长并不认识川崎症,呼吁家长认清川崎症的六大症状,助孩童能及早得到诊治。

川崎症是一种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常见于2至5岁幼童。自1967年由日本川崎医生发现并刊献后,近20年来世界各地的病例数目愈来愈多,根据医院管理区辖下的公立医院的数字(不包括私家医院或诊症),本港在过去3年间,平均每年约有200名儿童患病。为配合每年1月26日的“世界川崎症认知日”,香港小童群益会及香港儿科心脏学会早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川崎症的认知。

小童群益会与香港儿科心脏学会去年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稚园学童家长对川崎症的认知,并于1月25日举行发布会。 (张玮婷摄)

八成家长不知川崎症 四成不认识有关病征

调查针对幼稚园学童的家长,于去年11月15至30日以自填问卷方式,从香港小童群益会各区服务的幼稚园及地区服务中心收集到2,896份有效问卷。会方昨日(25日)举行调查发布会,指有八成受访家长不认识川崎症,四成家长不认识川崎症的任何一项病征,同时有近六成家长不知道川崎症的“黄金治疗期”。

育有一名6岁儿子的昊庭妈妈本来也从未听闻川崎症,惟儿子于1岁半时突然发高烧,服用家庭医生处方的退烧药后,情况仍未有好转,她于是马上带儿子到公立医院急症室求医,始知儿子患上川崎症。“本身不认识这个病,自儿子确诊后就上网找资料,增加了解后才没有那么害怕和担心,因为知道有药物可以治疗。”

她表示,儿子起初只有发高烧一项症状,其他病征如“草莓舌”皆是入院后才出现,幸医生及早发现,儿子病发后4日已确诊并得到及时治疗。经过数年的药物治疗,昊庭的血管已收缩至正常大小,现已停药并完全康复,目前也没有任何后遗症出现。

昊庭妈妈 (小童群益会提供)

🔼🔼🔼居家避疫谂唔到买咩𩠌?👉🏻👉🏻👉🏻👉🏻Omicron|居家隔离粮食储存建议一览 营养师建议存放4类必备食材👈🏻👈🏻👈🏻👈🏻🔼🔼🔼

认清6大病征 幼童持续发高烧便应求诊

香港儿科心脏学会主席张蔚贤医生表示,川崎症有六大病征,其中连续多日、原因不明的高烧是最明显的病征,呼吁幼童家长不要掉以轻心,只要稍有怀疑都应及早带子女求诊。

川崎症的六大征状:
1. 持续5天高烧(38度或以上)
2. 四肢及躯干出现红疹
3. 手脚持续泛红及浮肿,并在约1-2星期后出现脱皮现象
4. 急性颈部淋巴结发胀
5. 嘴唇干裂泛红,舌头呈草莓状
6. 两眼结膜充血而没有分泌物

病发后第5至10日为“黄金治疗期” 错过恐影响终生

张蔚贤医生指出,川崎症属综合症,征状未必同时间出现,其出现次序及持续时间亦会按幼童状况有异,而半岁或以下婴儿甚至未必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家长要更小心留意。他续指,只要小童持续发烧超过5日,以及出现其余5种征状中的其中4种,已算是典型川崎症。

香港儿科心脏学会主席张蔚贤医生 (小童群益会提供)

川崎症是一种急性全身血管发炎性疾病,病发时,患者的血管会在无征兆下发炎,造成严重损害,香港儿科心脏学会前主席李淑娴医生指,若冠状动脉出现发炎症状,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瘤或腔内肌纤维母细胞增生,造成不可逆转的终生影响。

李医生续指,川崎症的“黄金治疗期”为发病后的第5至10天,患者若能及时获处方丙种球蛋白,日后患上冠状动脉血管瘤的机会可减至5%,医生亦会同时为患者处方亚士匹灵作辅助药物,以防血管堵塞。惟需注意,服用亚士匹灵的幼童应避免进行剧烈或碰撞性运动。

右起:李淑娴医生、张蔚贤医生、吴彦明医生、林绮梅女士及昊庭妈妈 (张玮婷摄)

有怀疑便应尽早带子女求医

虽然小朋友发烧属常见现象,但香港小童群益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儿科心脏学会前主席吴彦明医生强调,川崎症的高烧情况是无合理原因且长期持续,任何药物都不能抑制。川崎症亦没有一个专属的检测,全靠医生的经验,因此他建议,家长如有怀疑便应带子女到医院求诊,因为驻院医生一般对川崎病认识较多,也较敏感。

🔼🔼🔼小朋友留喺屋企难以专心上网课温书?👉🏻👉🏻👉🏻👉🏻停课|在家学习必用3招提升小朋友学习动力 3个温习方法更易入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