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得过且过、电话不离手”先别责怪!他们对此或也感挣扎
编按:孩子电话总不离手,其实在忙甚么?他们学习变得得过且过,亦是正常吗?以下内容节录自《智慧型手机养大的孩子》一书,藉作者分享日本当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心态,各位父母应能略懂自己孩子的想法。
与同学时时连线
日本国中一年级的学生,持有智慧型手机的比例高达80%。他们会使用手机做什么?
根据儿童家庭厅〈令和五年度(2022年)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环境实况调查报告书〉指出,第一名是观看影片(88%)、第二名是发布内容或互传讯息(84.9%)、第三名是查资料(83%)。换句话说,使用手机的时间大部分花在影片、社群平台及搜寻上。
(按:在台湾教育部〈112年(2023年)台湾中小学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查报告书〉中,国中生持有智慧型手机的比例为87%。使用手机上网时,最常进行的活动为玩游戏〔77.6%〕、使用社群平台〔75.3%〕和影音网站〔72.9%〕。)
不论是LINE、X(旧名Twitter)或Instagram,社群平台连结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武器。
不过,社群平台上的关系,有时反而让孩子很痛苦。
关西地区一名四十多岁的女老师说:
.“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生活很吃力,即使在放学后,也要一直用社群平台跟朋友连线到深夜,几乎没有时间从学校的人际关系中解脱。”
.“才刚回到家,几分钟前才道别过的朋友,就已经透过社群平台传来讯息或照片。不论是晚餐时间,还是读书、洗澡时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睡前,甚至是已经入睡。”
我常常听父母说,孩子们即使回到家,也会一直在社群平台上跟朋友聊天。直到不久之前还只是传文字讯息,近年来则改用视讯通话。
上述情况常见于准备段考或其他考试时,由于这段期间学校课程会缩短、没有社团活动,所以学生们会提早回家。
在没有智慧型手机的时代,假如学生觉得提早放学很无聊,就会传送简讯给朋友,或是约同学到图书馆或速食店一起用功。
然而,现在的国中生拿起智慧型手机,就能利用通讯软体(例如LINE)打视讯电话互相联络。他们跟几个朋友建立群组,不间断的视讯通话,从傍晚到深夜,都一直在线上查看彼此用功的模样。
一旦这个现象变得理所当然,不仅是考试期间,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进行视讯。他们不见得会说话或是玩同一款游戏,而是将手机放在书桌或床边,另外拿平板观看自己喜欢的影片或听音乐。偶尔看一下对方在做什么,再钻进自己的世界里。
相关文章:10题检视孩子是否患有社群恐慌症?不断更新动态、手机离身即焦虑
宁可被监视,也不要当边缘人
为什么想要跟朋友联系到这种程度?
我向采访时遇到的一名女国中生抛出这个问题。她跟朋友建立的聊天群组不只一个,每天会花上几个小时视讯,她说:
.“我认为,即使我们都不说话也仍这么做的原因,大概是为了让彼此安心。”
.“假如能够透过手机随时看到对方,不就表示这个人跟我是朋友吗?反过来说,当我独处时,就会开始担心各种事,例如对方是不是讨厌我,或是朋友是否正在跟别人在做某件事。所以,只要随时能透过手机看到彼此的脸,就不必对此感到焦虑。”
在没有智慧型手机的时代,没有方法可以求证朋友在放学后,是不是跟自己以外的人玩耍,或是在家里做什么。
不过,有了智慧型装置后,孩子们就可以时时查看朋友在做什么。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要是没有时时联络就会不安,只好用社群平台束缚彼此,以获得安全感。
孩子们为掌握彼此状况而使用的工具,除了通讯软体之外,还有如whoo或Jagat等共享即时定位资讯的应用程式。
这些APP可以瞬间查出使用者的所在地,并透过聊天室传送讯息。孩子们将这些程式安装在手机上后,就能看到朋友当下的位置,并询问对方“你在那里做什么”,甚至是监看交往对象或钟情异性的动向。这在国、高中生之间蔚为热潮。
不论是视讯通话,还是共享位置资讯的应用程式,孩子们是否会讨厌时时处于被监视的状态?
先前的女学生表示:“不太会在意吧?假如讨厌(被别人知道)的话,关掉手机电源就好了。更讨厌的是,如果我是唯一不这么做的人,反而觉得像被同侪排挤一样。”
另一位男学生也说:“明明大家都互相连线,却只有我没这样做,那不就是‘边缘人’吗?这样别人就会觉得我是个小咖(按:小角色、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咖”为cast〔角色〕的音译),很逊(丢脸)。”
照理说,孤单一个人不见得意味著“孤独”。反倒是人与人的关系越紧密,精神就越容易感到疲惫。这种时候就要离开群体,腾出个人时间治愈心灵。
不过,国中生的共通点,就是害怕因为不共享资讯而成为边缘人。与其成为边缘人,不如随时保持联系。
相关文章:教育|要孩子“享受学习”是说笑吗?搣甩5个心态改变将悄然而至
我的能力只有这样
如今,日本学力程度高的升学型学校,以培养世界级人才为目标,推动国际化教育,让学子们掌握国际观。
我每年会走访几次这些日本高中,除了采访,也会举办演讲。有时,在演讲之后,学生们会透过社群平台传送讯息给我。从他们的社群平台个人简介中,可以看到一个共通点。
这些学生会得意洋洋的写出就学高中的名称,例如“○○高中三年国际课程”。假如参与了强校的社团活动,也会写上“○○高中○○社进军国民体育大赛”,一流大学的学生也会写著“○○大学,○○研讨会,国际协力团,○○公司实习生”。不过,学力程度越低的学校,这种情况就越少。
学历是学生以努力为代价取得的社会地位,想在社群平台上夸耀是正常现象。大人们其实也是如此。
关东地区一名五十多岁的知名升学高中男老师说:
.“过去,就算升上名校,只能从制服或学生书包察觉到这一点,现在则可以借由社群平台展示学历给不特定多数人看。我也听说有男学生在社群平台写上校名之后,追踪者就增加了。也会有陌生的女孩看到校名就追踪,并传送讯息给他。到了校庆时,就能与这些互联网上认识的女生约见面。”
.“从这方面来看,学生们彰显学历的地方增加了,对于高学历或成为菁英的抱负也变得非常高。”
前几章中提到,首都圈的小学正在掀起国中应考热潮,而在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名校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此外,由于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国际教育、职涯教育及企业家精神教育,将目标放在出国留学、就业于海外企业及创业的人也很多。总体来说,现今的升学意识比过去还要高。
相关文章:大爱也有底线!不想子女欺凌人或被欺凌 切忌让他们结交3种朋友
高学历不再是目标
不过,并不是所有高中生都有同样的想法。
当我询问高中老师们时,发现大多数老师都表示,力争上游的几乎都是前段学校的学生,整体来说,高中生干劲反而是低落的。
关西地区一名五十多岁的男老师说:
.“我们学校的程度,勉强可以列入县内的前段班,属于上流中的下流。因此,即使是校内成绩中等的学生,只要拚命努力,也有机会升上东京或关西地区的一流大学。”
.“20年以前,只要在校成绩不错,学生从二年级结束社团活动后,就会以一流大学为目标,不顾一切努力。就算没考上,也会选择重考,并以相同的大学为目标。”
.“然而,如今目标高远的学生变少了,得过且过的人大幅增加。因此,虽然县内排名不变,进入知名大学的学生却有所减少。”
现今企业在招募时,已经不再重视学历,学校派系也正在消失。将学历纳入结婚条件的人也减少了。随著学费高涨,追求升上一流大学而不惜重考的缺点大于优点,不少人就此放弃。
该名老师并不是在感叹一流大学的学生减少,而是指出,设定高目标并为此努力对现代学生而言,不再是合理选择,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设立目标。
老师表示,透过升学就业咨询就可以窥见学生们的积极性不再。在这所高中中,升上三年级要决定未来出路时,说出以下这些话的人不在少数:
•“我不喜欢念书,读现在成绩能去的学校就行了。”
•“选离家近的学校就行了。老师,请帮我从中选一些我可以上的学校。”
•“要是报考好几间学校都落榜,报名费就白花了。所以我要靠推甄入学,排名后面的学校也没关系。”
•“朋友说要去○○大学,所以我也要去。”
直到十几年前,如果学生在升学就业咨询时这样说,老师就会搧风点火道:“只要拥有高远的目标,就能开拓出不同的人生喔。”不过,最近这种言论再也无法打动学生。
老师继续说道:“现在,不惜重考也要上大学的,只剩志在医学院或牙医系的学生。然而,他们大多不是因为自己想考上,而是身为医师或牙医的父母,要求他们继承家业,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重考。这些学生会抱怨父母不准他们就读医学院以外的科系。”
相关文章:你也是这样?网民列典型亚洲父母4大特征 家长睇到有共鸣又心虚
不愿意挑战高目标
根据大学入学共通考试(按:日本的大学联合入学考试,相当于台湾的学测,于2021年起实施)和大学入试中心试验(旧制)的报考数据,以往重考生最多的年度为1994年的192,208人,2024年度为是68,220人,减少为三分之一。
社会背景不同也是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如果这个问题只出现在升学方面,还没有严重到需要大惊小怪。然而,干劲低落的心态也能在其他地方看到。
现代孩子们会用“动力”来表示干劲。
他们会说“没有动力,所以不想去学校”,或是“今天动力很低,所以就不去社团活动了”。升学就业咨询时则会变成“因为没有动力,所以当不成重考生”。
除了升学就业咨询外,还有哪些情况能感受到学生们的消极?东海一名中等程度的公立高中四十多岁男老师说:
.“我认为,这种现象也体现在社团活动中。不论是棒球社或橄榄球社,体育类社团的学生通常会追求更高一层或两层的目标。像是出战甲子园,或是出战花园橄榄球场(按:日本最古老的橄榄球场,被誉为高中橄榄球的圣地,每年都会举办全国锦标赛)。能进入县立大赛等级的社团也很有干劲,因为以前最好的成绩是前八强,所以今年就以前四强为目标。
.“然而,如今能设定高目标的孩子几乎绝迹了。他们不会抱太大的期望,会毫不在乎的说:‘因为去年打进第三场比赛,今年要是也打进第三场就好了,即使第一场就输了也没关系,只要开心就好。’当老师说要以参加全国大赛为目标,他们要不是嘲笑,就是把这当成职权骚扰。”
类似昭和时期那样的“热血运动精神”已经完全落伍了。不过,适度拥有高远的目标,朝这个方向努力后就会成长,这也是现实。为什么现代学生不再这么想?
该名老师表示:
.“他们大概是过于重视过去的数据或自身的能力,并将此化为数值,片面断定学校程度或自身水平就只有这样,也就不会期望更多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大家常说的性价比(cost-performance ratio,简称为CP值。为性能和价格的比例)或时效比。追求超过自己能力的事物,效率会很差。因此,对他们来说高远的目标是不合逻辑的。”
挑战高目标的确有的可能失败。不过,对高中生而言,挫折的经验会成为生活上的精神粮食。即便没有成功,也能透过以往努力的经验,思考下一次该怎么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老师口中的学生似乎认为失败是人生的污点。所以,高远的目标本身没有意义。
延伸阅读:“我做错了吗?”教懂孩子交友“5道理”别让他们自幼习惯被情勒
书名:《智慧型手机养大的孩子》
作者:石井光太,日本纪实作家,长期关注文化、历史及社会现象
译者:李友君
【本文获“大是文化”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