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大手抱行山 让孩子自由探索 妈妈:等佢明白唔同可能性!
大自然对城市人有种难以言喻的疗愈力,对孩子而言,更是另类的学习场地。爸爸施医及妈妈嘉敏同是业余越野跑手,跑到山上是他们的日常,成为父母后也不例外。自女儿缘份2个月大起,便与她一起行山,由她赤脚游走大自然之中,让一花一草也成为女儿的玩具。“想小朋友喺行山过程中用自己方式探索,明白唔同可能性!”
摄影:郑子峰(部分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站得愈高看得愈远
爸爸施德享(施医)是一名中医,擅长治疗运动创伤,太太嘉敏则是专责中学特殊教育辅导的社工,生下女儿缘份后便成为全职妈妈。二人同是业余越野跑手,与大自然的相处,为他们带来不同的启发。施医分享,大自然是令他放松心情的地方。“通常会怀住两种心情,一系跑紧𠮶时,好忘我,眼里剩系望住终点;二系慢慢轻松行,聆听树声、享受无人嘅宁静。”
对嘉敏而言,行山更是一个安慰自己的过程,怀孕38周时,仍走上最爱的针山。“跑山就好似人生,过程可以自己调节。你会有目标,但有时做唔到都要放弃,放弃都系一种学习。你会发现愈行得高,睇得愈远。”施医补充,若不想中途放弃,便需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就行全马42公里,会好容易受伤!”嘉敏续指:“到时想行都冇得行!所以成日提醒自己,唔好跟人哋步伐,好多人会跑得好快,你以为自己跟到,好快会发现,其实自己未预备好。”
小手拖大手 跟随孩子步伐
他们认为,孩子原本便是属于大自然。“大自然环境系最多嘢学,小朋友可以主动摸索,好快会去玩草、玩泥、玩树叶。我坐完月,小朋友两个月大就即刻同佢行山。”疫情期间,他们大约两星期带女儿行一次山,选择平日人流较少的时段,以及减少乘搭交通工具,选择离家较近的行山路线。家住在九龙区的他们,今年已与孩子行了12次九龙水塘。“行得多,佢知道金山有马骝、港岛有野猪、大屿山有水牛,好过去动物园!”
施医坦言,与孩子走到山上,通常“见到有咩,同佢玩咩”,“有时太多准备,都未必可以做得到,会有好多预期之外嘅事。试过本身想上到去山顶,但太热,最后都要走。”嘉敏续指,纵然要折返,也不是坏事。“跟住小朋友个步伐好重要,好多父母会控制佢哋,几辛苦都要带小朋友去个checkpoint,打咗卡就好开心,但我觉得唔系小朋友想要嘅嘢。”施医又分享,孩子走到山上,会放手让她自行跑跑跳跳,甚至由她赤脚走路。“例如落斜路,控制唔到离心力就会跌,但跌过先识大,跌多几次就会掌握到步伐。”
恐惧源于了解不足
嘉敏认为,大自然教晓孩子的,还有世界的万般可能性。“行山会遇到好多唔如意嘅事情,会有大风雨、昆虫,想喺过程入面俾小朋友去认识呢啲嘢。例如大风雨某程度系对植物有帮助,有啲家长可能会话‘落雨就要留返喺屋企’,或者见到昆虫,就好惊会乱咬人,令小朋友未认识𠮶样野之前已经好恐惧。我会觉得唔好太快下定论,试下用你嘅方法接触咗先。”
正是因为大自然多变,走到山上亦可让孩子感受到,纵使遇上危险,总会有人在身边,并在过程中学习表达自己。“上一辈的家长,总会话‘唔好喊,咁肉酸,其他人笑你呀!’,好多情绪勒索,系扼杀小朋友嘅情绪表达。”
盼出绘本推动亲职教育
施医及嘉敏最近参加了“今生不做机械人延梦计划 ”2020,得到一笔奖金,资助他们实现梦想。嘉敏直言,“发梦喺人生里面好重要!就算未必实践到,思考嘅过程都会推动到你。”他们分享,希望利用奖金出版书籍,分享与孩子的郊游的经历,收录约10条行山路线。“人生如果唔做啲嘢,就会浑浑噩噩过一世。希望出本书,留低人生嘅印记。”
施医又表示,希望在书中分享照顾小朋友的经历,勉励其他家长,“你不是孤单的(You are not alone)。”嘉敏分享,打算以绘本形式进行创作,带出亲职教育的重要性。“我都写开日记、画开画。以前读特殊教育时,有接触到绘本教学,小朋友睇图书会学得更上心。我好重视亲职教育,父母喺家庭嘅角色好重要,好多香港家庭嘅照顾角色落喺工人姐姐或祖父母,希望喺绘本强调亲子关系,带出‘小手拖大手’嘅想法,由小朋友带领我哋去学习。”
相关文章:身先士卒学滑板 鼓励孩子勇敢试 爸爸冯杰:大人要识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