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习成绩却不理想 怎样助小朋友改善心理状态?|Natalie Yim

撰文: Natalie Yim
出版:更新:

面对困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可能会感到情绪低落。幸好这一百多年多来,心理学家一直透过观察、实验和研究,找出各项处境与我们的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关联,从“变得更糟”中突破,令我们更自主,心灵更强韧。

连续遇上困境,或因某事情困扰多时,我们可能会开始觉得,即使多用功,也没法改变现状,而觉得无助。心理学称这种因屡战屡败而产生的无助感为“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它可以出现在生活的各种范畴,不过教育工作者一般谈及“习得无助感”时,通常针对小孩的学术表现。

例如,一位学生虽然有温习,成绩却不理想。如果同样事情再发生两、三次,他就会认定用功与好成绩无关,是自己笨,或没才能,索性放弃。这类情况其实很常见,不过在发生之初较难被老师或家长发现。大人可能以为孩子在考试中失手,或者偶尔懒惰没温书,等到发现小孩某科目特别差,才知道他们已经累积了很深的“习得无助感”,学习进度也落后了许多。

当然,为什么虽然学生有温习,却得不到理想成绩,中间涉及很多原因:没理解清楚课文,没听懂老师的话,精神不佳地应付考试等等。讲到成绩,家长大可以让子女补习,催谷他们,但针对小朋友的心理状态(习得无助感),心理学家表明如果一个人习惯把不好的事情解释为(1)长久以后都会发生,而非单一事件,(2)生活所有范畴都受影响,而非特定范畴受影响,(3)自己能力不足,而非不够努力,他就最容易受“习得无助感”打击而放弃。

改变孩子的思维习惯,其实能够与传统的学术补救措施(补课,补充练习,重测等)相辅相成。另外,从易到难,重新一步步让孩子抓回成功感和自信,也相当重要。多给予小孩鼓励,亦有助他们打破“习得无助感”,继而使他们心灵更强韧,更懂得在失败后坚持下去。

作者简介:

Natalie Yim 为资深英语教师及《童理心》会董,语言学毕业,掌握语言的微妙,后修读心理学,了解行为动机,故善于解读小孩的说话与举动,相信亲子关系是教养的基础:理解应比责备快,解决问题应比惩罚落力。

相关文章:能积极面对逆境 4个方法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Natalie Yim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