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成功秘诀】7岁前先玩再说!但不等于让孩子随意玩耍
孩子呱呱落地后,身为父母的我们似乎就习惯性的思索着,该给孩子什么能力?如何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似乎唯有如此,孩子才得以立足于动荡不安的未来。如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养心态,究竟会令走在这条成长道路上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重视竞争的教育方式】
注重学历和竞争的考试本位教育会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按图看看台湾与芬兰的比较▼
【先“玩”再说的学龄前教育启示】
当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除了国际间的合作关系变得密切频繁外,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趋明显,因此学龄前幼儿从基础能力到各式才艺的学习指标,便成为爸妈育儿过程中甚为在意的一件事。让我们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来看,学龄前教育的最大意义,绝不在于孩子对于正规教育学习的效率,也非借此检视他们学习数字、阅读或写字的能力,而是让学龄前的孩子以透过玩乐的方式来学习,如此作法的关键原因在于:
先“玩”再说的教育能令孩子保持快乐、发掘潜能和个人兴趣,又不会减少学习欲望,按图看看清背后的原因▼
【“Y世代”父母的教育态度】
让孩子适性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是教养孩子最理想的方式,但基于爸妈对于孩子的关爱与重视,我们很难不对孩子保有一份期许,甚至希望孩子的未来都能够走在自己心中所设想的康庄大道上。因此当面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决定、表现,与自己心目中的期待有所落差时(如:求学阶段时的成绩不达标准、对于未来人生志向的选择与家长不同等问题),身为父母的角色应该要保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才会是对于孩子而言最佳的方式呢?
父母应该鼓励而不是主导一切,按图看看教育孩子的4点正确态度▼
世界如此宽广,人生的道路也很漫长,未来对于孩子甚至是我们而言,绝非是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能够自由发挥的申论题。我们该让孩子习得的能力,应该是阅读习惯的养成,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批判的能力,而非只是考卷上的满分选项。
李明洋现职:高雄立仁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经历:桃园市立成功国小教师专长:特殊教育黄柏嘉现职:旭立心理咨商中心 心理师学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心理与咨商研究所经历:新竹教育大学咨商中心专任心理师专长:Adler取向亲职教育、儿童辅导张靖敏现职:联合心理诊所兼任心理师学历: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硕士班经历:受害者家属保护协会、卫生局、高中慈晖班兼任心理师、育幼院驻院心理师、大学、高中职、推广进修部讲座课程讲师、大专校院专任心理师专长:人际互动与沟通、情绪与压力管理、生涯规划与自我探索、 情感与关系相关议题、表达性媒材运用、亲子沟通与咨询
【本文获“婴儿与母亲”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