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感大自然充满危机而避开 研究指幼童多接触能减少行为问题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说到大自然,大家都会想到放松身心、舒展筋骨等益。最近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和研究伙伴奥克兰大学数理分析及研究部合作、研发了全球首份有效量度儿童与大自然接触度的工具问卷,访问493个育有2至5岁儿童的家庭后,发现若小孩与大自然愈亲密,情绪、行为问题会相对较少,愿意对大自然负上责任的小孩亦较少出现与同伴相处的人际问题。
问卷分为四个范畴,包括他们享受大自然的程度、对大自然的同理心、对大自然的责任心以及对大自然事物的留意度,例如“我的小孩喜欢聆听大自然中不同的声音”、“小孩享受收集石头和树叶、触摸动物和植物”、“当野生动物受伤、植物枯萎时,小孩会伤心”、“小孩相信拾起地上的垃圾能帮助大自己”、“小孩感受到室内与室外的分别”等等,从中反映小孩与大自然的关系。
问卷同时查询小孩的身、心理情况,包括情绪症状(如担忧、恐惧)、行为问题(如脾气、说谎、盗窃)、多动情况、同行情况(如孤立、欺凌)和亲社会行为(如分享、乐于助人)等等。
综合及比较所有数据后,研究团队发现小孩跟大自然的亲密度,与情绪问题、抑郁、过度活跃和行为问题的情况会出成反比。相反,愿意对大自然负上责任的小孩,则较少出现与同伴相处的人际问题。
研究发现家长多躲避大自然
虽然香港高楼大厦林立,但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Tanja Sobko博士指出,90%的家庭在家居400米内都有绿园,接近世卫的目标(家居的300米范围内要有绿化的环境,供孩童舒展身心),但家长们却鲜有善用这些资源设施,甚至刻意回避:“很多家长躲避大自然,这源于错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不卫生及充满危机,他们的下一代亦难免感染这种思想。我们也常常见到公园或绿化区里“远离草地”“不许践踏草地”等的标志,让人不想接近。”
【森林夜行】揭开大自然百科全书 摸黑探索跳出书本学习框架【自然教育】自然协会推低碳素食野餐 冀推广至小学【另类教育】生火、上山、玩水 蒙特梭利导师:孩子天性爱自然【小岛学园】教育就要牺牲玩乐? 陈荭:用7日体验未来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