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室】跳出课室走进旧区 在横街小店学习和实践软技能
父母为了让子女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或会选择为小孩报读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社交技巧,有没有想过这些软技能不一定要上堂,常到旧区走走也能学到?由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有限公司主办的“跃变.龙城——九龙城主题步行径”计划希望透过旧区导赏、拜访小店等活动,让家长、老师认识旧区的多元化,社区地胆教室冯颖麟(冯sir)和社区文化主任潘子轩(Ernest)指教育不只限在学校和课室,旧区处处也是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摄影:郑子峰
“社区是一个生活实践空间,一个能接触不同人、事的空间。”冯sir回忆儿时没那么多大型商场,小孩都会走到街头玩耍,而当时的社区较多元化,小孩能就地取材,自创小玩意。但现时社会进步了,小孩与社区的关系却变得愈来愈薄弱。“以前妈妈接放学或许会顺道去买菜再回家,途中会把小孩安放在相熟的店铺,买好菜再接回。而现时小孩的生活都很点对点,多数只在家居、学校间来来回回。”
旧区是一本百科全书
冯sir形容旧区是一个社区学堂,因为横街窄巷的店铺较多元化,例如香烛店、楼梯铺、改衣店,还有各种招牌和楼龄不一的建筑群,而且各有历史背景。Ernest记得一次做社区导赏时以气味为主题,让小孩蒙着眼睛,走到不同的商店,要单凭味觉来猜这是什么店:“我们走进一间24小时自助洗衣店,当中充满洗衣粉味,很容易便能猜到,但旧区为甚么会越来越多自助洗衣店呢?因为该区㓥房愈来愈多,租客往往没有洗衣机,自助洗衣店便越来越多。”
除了从店铺认识每区情况,Ernest又指有家长即席与小孩话当年,根据当时身处的店铺回想儿时生活,小孩能即时发挥想像,亦较易代入爸妈的世界和回应,亲子间也多了共同话题。但即使这么多学习素材藏在旧区,它们却不会动不会说,要靠大人为小孩解说:“我们做的只有七成,就是带他们到小店,余下的三成便要靠家长发挥。”
有家长或许会认为旧区较杂乱,较喜欢明亮整净的商场,冯sir指两者的空间运用模式不同,商场和超市每一处地方、货架都设计得刚刚好,不会有太多变化。而旧区每间铺、梯间、行人路的阔度都不一样,小店的货物今天放到行人路上摆卖,明天可能又收回去,每天都不断变化,市民亦要不断适应,“要共生便要互相商讨和迁就,当家长有所不满时如何与店家沟通,这也是小孩的身教。”
猪肉佬荣哥与肉类切割员
冯sir表示一次与小孩倾谈时,小孩指香蕉是白色的,因为爸妈每次都会把香蕉去皮切好才给他。冯sir形容小孩的生活知识来源相对较狭窄:“现代生活较富裕,很多家庭都有工人,食物去到小孩眼前已加工好,但鱼是怎样㓥的?瓜菜原本的样子又是怎样?”当然,如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本面貌和来源,走进大型超级市场也能做到,但在街市、旧区能找到的,还有人情味,Ernest 以猪肉佬荣哥与肉类切割员来解释。
“如说切肉,街市和超市的切法可能一样,但街坊与店员的互动却非常不一样。在街坊眼中,他们不会认为荣哥是个专业的肉类切割员,他就是荣哥,荣哥卖的肉不会渗水,或许会较邻铺更愿意搭多块猪头骨,跟他买肉时也会互相问候一两句,今天生意好吗?小孩成绩如何等等。而超市的肉类切割员在工作上可以很专业,但未必会跟你打牙骹,跟市民就只是供求关系,心态或许只是打份工,没有太多心思跟客人建立关系。”Ernest指这种互动在旧区十分活跃,因此小孩接触人的密度较高。
“很多人走进店铺购物时,只知道自己想买什么,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当小孩想买一件玩具时,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件新玩具,还是需要朋友、快乐或群体生活?冯sir指商场设计固然工整干净,但相对亦欠缺人情味,而人情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到连锁店购物不太需要跟店员对话,你选好想要的,店员逐一过机、收钱,便完成整个买卖过程,仿佛多留数秒也不能。”
冯sir解释旧区与新区的生活形态不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旧区的店铺多是家族式经历,一家两代都住在该处,与社区连结强烈,因此也促进了街坊间的互动性。但新区连琐店的职员大多是跨区上班,与社区没连系,因此与客人就只是消费者和提供者的关系。
难道要孟母三迁?
要开展社区生活,冯sir和Ernest都表示不代表要刻意搬到旧区,即使新市镇被喻为“无街之城”,却并非完全没社区:“最简单,可以从认识邻居开始,或主动跟店员问候,总有方法把冰冷的生活变得人性化,即使环境不配合,自己也能创造。”
“跃变.龙城——九龙城主题步行径”参加了赛马会“不一样教育节”体验日,带领小学生和小学老师走进九龙城,在街道和小店进行田野考察,让参加者体验互动教学,了解如何把社区的丰富素材用作教育,让教育有更多不一样的尝试。
社区地胆教室—街道及小店篇日期:11月24日(共两节)、11月25日(共三节)地点:香港兆基创意书院每节工作坊对象分别为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参加方法和详情请按此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