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教育】青年自制图卡化解冲突 以沟通4步曲表达感受和需要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点解你咁懒做唔齐功课?”“又跌亲?点解唔小心啲?”“点解又写错呢个字?点解唔俾心机记?”这些说话,是不是似曾相识?当小孩犯错或表现不好时,爸妈们有否说出类似的说话?当你说出这些话时,小孩的反应又是怎样?就读政治与行政学系及法律系的杨思毅(Raymond)和郭梓乐(Matthew)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学科相关的职业,他们加入了良师香港及到小学担任项目老师,去年在教学期间,他们发现学生因为不善表达而经常发生冲突,老师面对冲突也常常不知所措,这是因为香港主流教育并未照顾到情绪教育。为了协助学生更适当地表达需要、老师更易介入和处理冲突,二人特别与台湾精神科医生郑若瑟合作设计出情绪卡“Just Feel”及沟通4步曲,让人学习善意沟通,更有效表示心底话。

“善意沟通又叫非暴力沟通,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其实是有少少暴力的,他们未必是刻意,例如当小孩踩单车跌倒时,很多家长会立刻说:‘点解咁唔小心?叫左你唔好踩咁快!’其实家长一定是出于关心,但小孩听来却觉得是责骂,他们或许会误认为‘我很想跌倒吗?你根本不关心我!’”Raymond解释很多人都无意识地说出伤害别人的说话,而善意或非暴力沟通是指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把心中的善意表达,并让对方听得懂。

察觉香港缺乏情绪教育后,Raymond与 Matthew在今年6月先创立社企“Just Feel感讲”,再与郑医生合作,结合临床经验和老师的观察,挑选出学生常有的感受和需要,设计出60张感受卡和需要卡,帮助还不善表达的小学生说出心中情绪。

在卡牌的帮助下,小孩更集中形容内心感受。

去年,6年级的浩然和硕丞因为一包零食而引起冲突,更差点吵至绝交,不再做朋友。Raymond和Matthew就用感受需要卡辅导。浩然和硕丞先选出能形容心情和需要卡,再借此来解释。

浩然:“我觉得很伤心,因为他不问就拿我的零食。我需要尊重和安全感。”硕丞:“我觉得好紧张,因为怕浩然不再跟我做朋友,我很需要友谊,日后我会问他可否和我分享。”

在两张卡的帮助下,二人都平心静气地说出自己难过的原因,和对对方的期望,硕丞亦明白不问自取会让别人不满,亦发现彼此都很重视这段友谊,不希望因小事而被影响,现时两个小男仔仍是好友。

“有卡会直接一点,不用说那么多字。”浩然这样说。Matthew解释所有感受和需要都是抽象的,加上小学生对情绪的认识简单,难以有条理地形容内心感受,而通过卡牌的帮助和大人的问答引导下,学生便能较准确表达。“初小生知道开心、伤心可能已很厉害,但不代表他们情绪简单,他一样复杂,而图卡除了文字,还有不同的人物和表情,可以更易找到配合自己心情的图卡。”Raymond又指初小和高小学生多选的感受和需要都有分别,初小学生刚进入新环境,会多选玩耍、友谊、归属感、安全感等需要。而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亦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和自尊,因此多选平等、尊重、信任、自主等需要卡。

表达情绪可满足需要

除了小孩间的争执,大人也会因表达不善而破坏关系,例如当学生欠交功课时,常会这样说:“点解你咁懒无做功课?小息过黎罚企!”

Matthew指当人听到批评时,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反弹,不论自己有没有错,整个人先绷紧起来对抗别人的指责。在以上例子中,Matthew指老师并没先了解学生欠交功课的原因,就归究为懒,这样学生只会认为老师胡乱责骂。他建议可用沟通4步曲:先观察、说感受、讲需要,说请求,例如:

“我看到你今日没交英文功课 / 作为老师,看到学生没有做功课会觉得很失望 / 我需要你尊重我及课堂规则 / 另外小息时请做好功课交给我。”

右:Just Feel创办人郭梓乐(Matthew)。

在以上例句中,第一句是客观的观察,纯粹描述实况;第二句是老师说出感受,让学生理解为何欠交功课会让老师生气;每三句是老师的需要;第四则是请求。Matthew指看起来话说甚长,其实比原句长不了多少,而且对学生来说有极大的分别。“善意沟通是一种模式或语言,透过有效的沟通方式让自己有效地表达个人感受和需要,也帮助别人聆听自己,因此分两部份,一是自己的表达,二是别人的聆听。”

沟通Dos and Don't

不要说 要讲
否定别人感受的说话,
如“唔洗惊”
接纳别人感受的说话,
如“我明白你好惊”
“不要”做甚么,
如“不要跑”
“要”做甚么,
如“请你慢慢行”
“不要”一开始就给建议 “要”先聆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混淆评论和事实 “要”尽量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观察

 

有想法,还需有实践空间

“青协早前一个研究结果表示,有4至6成的香港老师都认为学校缺乏情绪教育,需要额外的支援。”Raymond和Matthew特别感谢圣文德天主教小学的校长、训导主任和老师,如没有他们的支持、一起实践和探讨,即使二人看多少书、认识多少理论,也是空中楼阁:“训导主任曾提及,过往接触的辅导工作比较难在小孩身上运用。但善意沟通有清晰的步骤,让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跟随,可以学亦可以教。”

虽然已有60张感受卡和需要卡,但总不能完成覆盖所有情感,以往有学生想选内疚和无奈,但当时的版本并没有这个感受,因此设两张白色百搭卡。

学习善意沟通方法和感受情绪卡的使用方法后,除了用在辅导学生,亦有老师尝试改善与家人的关系。他形容长辈首次接触都会觉得尴尬,毕竟传统华人鲜有向别人暴露自己私密、敏感的心情,但当成功一次,往后便会慢慢适应,慢慢亦会熟习这套沟通方法。Raymond指感受是一个讯息,提示感受背后所需要的是甚么。负面感受不一定是坏,正面感受也不定是好,就像电影《Inside Out》,只用笑容是无解决所有难题的,偶尔表露脆弱、悲伤的一面,或许更能得到别人的理解:“我不会说这是万试万灵,但希望让大家知道在打、罚和骂以外,还有其他方法,能快速又准确地化解学生和化解冲突。”

Raymond和Matthew将会参加赛马会不一样的教育节体验日,除了介绍善意沟通的理论、即场试用感受需要卡,亦会分享案例和例句,讲解如何从无意识伤害,变成有意识地表达和理解。

心与心对话 – 善意沟通日期:11月24日(共两节,每节两小时)、11月25日(共四节,每节一小时)地点:香港兆基创意书院每节工作坊对象分别为老师、社工、家教会、家长和学生,参加方法和详情请按此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