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舞蹈团贴地跳入学校 带领中小学生认识当代舞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什么是当代舞?当中多象征意义,总是看不明白?城市当代舞蹈团(CCDC)就希望从中小学生入手,于本学年(2018/19)推出了一个为期三年的学校艺术教育项目,透过学校互动巡演、舞台导赏及体验工作坊三部分,让中小学生获得舞蹈表演初体验,引发兴趣继而发展艺术的基本鉴赏能力。摄影:欧嘉乐

其中一位教育艺术家Duncan的演出最搞笑,最受学生欢迎。

计划第一部分是 “舞‧出个框框”学校巡演。这天,团队来到香港浸信会联会小学。

“为什么永远都是男生擡起女生?”“为什么要在舞台上跳?”“为什么要用古典音乐?”

四位教育艺术家以轻松逗趣的方式,演出三段舞蹈及戏剧,介绍当代舞历史、中外编舞家及世界经典等;又提出一些观众经常问的问问题,看得学生们开怀大笑之余也有思考空间。当中他们提到“其实不需要明白当代舞中所有的动作,全都是感觉而已。”这提点了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舞蹈的诠释,没有标准答案。

+6

舞蹈、戏剧,加上影片的辅助,学生们从中认识了人体、运动和创作语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音乐配上动作带动观众情感,有“阅读”舞蹈的机会。例如学生从表演中看到舞者的动作,以及影片的解说,会明白到一些张开、伸展的动作带有希望、正面的意思;一些下沉、卷曲的动作就带有害怕、萎缩、负面的意思。

最后,同学们与教育艺术家们跟随著音乐一起以简单的动作,如头向左转、举手、站起来、坐下等即兴创作。教育艺术家们又走到台下,拿著纸张让学生自由撕碎,再以纸条作媒介带领四位学生到台上一起跳舞,过程中拉近舞蹈与同学们的艺术距离。

+1
(左起)陈愉汶、赵卓羚、陆愉臻、黄皓谦

小学生:当代舞并不艰深

四位小六学生均认为当代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艰深,因为这是一种很自由开放的舞蹈。他们尤其喜欢一开场的舞蹈,赵卓羚同学觉得节奏很欢快,而陆愉臻同学就觉得用古典音乐作衬托很适合。跳了7年芭蕾舞的赵同学认为芭蕾舞和当代舞有很大分别,“当代舞较著重动作,多表达情感和姿体的柔软度,但故事性就不及戏剧芭蕾舞。”但有跳爵士舞的陆同学却认为当代舞更有故事性,但肢体不及芭蕾舞优雅。

正在学芭蕾舞的陈愉汶同学就喜欢看男女舞者合作完成的高难度动作,认为是非一般人可以完成;又喜欢当代舞的随意,没有太多规限的动作。而完全没有学过跳舞的黄皓谦,在最后撕纸的部分被邀请上台跳舞,他尤其喜欢这个环节,认为可以增加跟观众的互动。其实他的表演欲十分强,但就不喜欢参加正式的舞蹈班,认为闲时跳跳自娱一下便足够。学校的体育科主任徐敏聪老师就认为,跳舞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透过动作带出来,释放自己,如果CCDC再有新计划都会乐意参加。

CCDC副艺术总监(教育)梁晓端女士

艺术对小朋友的触动是最原始、美丽

CCDC副艺术总监梁晓端(Melissa)指,团队倾向用简单直接的表达方法,例如加入戏剧手法、问问题,“过程可以令观众跟舞者们一起经历,自然就会有好多反应、想法。”她认为其实小朋友好多东西都懂,只是大人太小心以为事情很难他们会不明白,去到艺术层面,没有“明”和“唔明”、“对”和“不对”。另外,她认为小朋友的思想较直接,“所以艺术对小朋友的触动是最原始、最美丽,这是大人好容易遗忘的一点。”

除了舞团巡演,计划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工作坊。教师工作坊会深入教授如何以舞蹈艺术作为教学工具,增加学生的投入及参与感。Melissa指出,其实欧美多个国家已沿用舞蹈教学多年,例如教蝴蝶的生态转变时,可以编一只蝴蝶转化的舞;教水的液体、固体、气体亦可。“当中的律动跟我们的肢体动作很直接可以扣在一起,再加上音乐的动感,一些抽象的学科概念可透过身体学习令学生更容易掌握。最重要是这些动作是小朋友自己去发掘,所以知识的掌握是属于小朋友自己的。”

而学生的工作坊,就是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训练,让他们有多一条出路。Melissa指整个计划为期三年,现阶段先以“打开大门”为目标,让参加者认识到当代舞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跟大家跟贴近的。第二年就希望带出香港当下的文化,寻找属于香港的舞蹈;第三年就暂未有确切的目标。

最后,每间学校完成了巡演活动后,都可以欣赏一场舞台导赏,让学生亲身走进剧场,欣赏专业舞团的演出。首演已于11月13日率先举行,由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演出《点睇当代舞:〈棱‧角〉》。当天大约有150名小学生出席,由城市当代舞蹈团艺术总监曹诚渊先生现场从旁主讲导赏,以深入浅出的方法讲解有关当代舞的演进历程、技巧以及赏析之法。明年4月也会有另一场舞台导赏,由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春之祭》。

首演当天精彩花絮(黄宝莹摄):

+23

赛马会当代舞“赏‧识”教育计划

对象:全港中小学费用:全免查询:2726 9068 (卢小姐)